2014年全球整體對沖基金(hedge fund)表現平平,跑輸股票大市,亞洲基金亦不例外,中國的對沖基金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初生的亞洲對沖基金行業做成沉重的打擊,總資產規模由高峯期的2,000億(美元.下同),下跌了近一半,即使是近年受益於資產增值,估計目前亦不過是1,500億左右,而且整個行業越來越兩極化,集資能力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有些亞洲對沖基金行業的基本面貌,很多年都沒有改變,當中包括:
要求流動性 着緊管理費
一、大部份的亞洲基金都是以投資股票為主,這中間包括長短倉(long/short)、以長倉偏好(long biased)和事件套戥(event driven)。很多在歐美很成熟的策略如量化對沖(quantitative arbitrage)和可換股債券對沖都受限於市場缺乏深廣度,難於執行。
二、融資方面,大筆資金(1億元以上)仍然是以美國為主,但要獲得他們認真看待,對沖基金的規模要接近10億元之數。相對而言,很多歐洲的機構投資者在海嘯之後都減低對亞洲的投資,他們既着緊管理費,又追求流動性,過往有些投資長倉偏好股票基金的,現在都轉買ETF。
三、金融海嘯後,機構投資者看回報之外,更看重風險管理,有段時間整行都在找COO而不是交易員。美國的資金,近年越來越看重規模效應(scalability),就是說投資策略會不會因為資金上升到某個規模便失效,此外,他們亦願意犧牲流動性來換取管理費的折讓。
文首我提過中國的對沖基金,雖然像野孩子般法律上沒有正式的認可,近年卻發展神速。較著名的包括劉亦君管理的涌金和張磊的高瓴。由於國內股票市場的欠完善,做成很多暴利機會,例如炒新股等等,再加上A股去年第4季開始暴升,基金錄得可觀的絕對收益(absolute return)為數不少,但要分析這些收益並不容易。
傳統上,我們將對沖基金的收入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市場收益(beta),因為投資者買ETF,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不算是基金經理的功勞,只有在創造非市場收益(alpha)的時候,基金經理才會被犒賞。
市場開放 內地資金找出路
要計算基金的beta和alpha,一般是用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將對沖基金回報和市場回報的兩個函數作直線回歸分析,從而算出alpha和beta,alpha是直線的Y-截距(y-intercept),而beta則是直線的斜度,但在中國,那一個指數能夠代表市場呢?大部份中國炒股票的人都是棄藍籌而取細價股或創業板(近期甚至是新三板)。
在外國,市場指數納入的股票一般都是高質數和具流通性的,亦是基金經理的基礎組合,但在中國卻很不一定是這樣。
中國大陸「水頭」充裕,眾所周知,近日也成了對沖基金的資金來源,新晉大款調數億元人仔到香港成立對沖基金炒股票,時有所聞。
我早些時候曾經找過一些五大行的私人銀行,討論在國內發行夾層貸款(mezzanine-debt)對沖基金事宜,這產品早三、四年前在大陸很少人聽過,但對方告訴我他剛剛替中信發了同樣產品,份額超過1億美金,說的不過一家銀行的高端個人客戶而已,真嚇人!
對沖基金作為一個資產類別,縱使管理費會越來越因投資者給壓力而下降,但地位已經非常穩固,它的最大賣點並不在於收益率,而是它和大市的不關連性(non-correlation),亞洲對沖基金一直受限於投資產品和流動性貧乏,在全球資金投放的比重上,一直未能夠反映其經濟規模,但隨着中國市場的開放和大陸資金找尋出路,未來的發展仍然是可期的。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