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胚芽故事】
行人路是社區生活脈絡,曾幾何時我們逛街,沿路可與小販、小商店和街坊噓寒問暖;今日社區重建,地鐵站巴士站小巴站另加天橋隧道,點對點直達商場豪宅名店街。日常小店、熟悉面孔被推出邊緣,一天拉閘無聲消失,歸屬感零,就像觀塘裕民坊。一年時間罷了,已面目全非得市民只可以用面書懷念無限loop。
五月十六日是觀塘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開業一周年,街市門口是巴士站和小巴站,與裕民坊只有一街之隔。上午十一時走入街市,燈火通明乾淨企理,但非常冷清,我想找賣內衣的肥妹。「我帶你去!呢度你想搵邊個開聲就得啦!」熱情的毛巾檔阿姐丟下檔口就領我走。街市罷了,服務未免太好,肥妹解釋:「呢度冇生意呀,難得有客,自己做唔到生意,都想留住啲客畀其他街坊做生意吖嘛。」以前也是這樣?肥妹揚手:「嗰陣做街坊客生意,全都相識幾十年,熟晒路,使鬼帶!𠵱家唔見咗八成老顧客咯。」觀塘正值強制升級,物華街的小販死守同仁街,等街坊歸來。
水電欠奉 整天不發市
一年前,肥妹由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搬到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繼續營業,那時候新街市還圍着圍板,水電欠奉,室內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一年後,她爭取到兩層街市加裝七部牛角扇,但生意依然淡薄。電梯壞了足足五日,到第六日才有人修理,舊區老人家多,沒電梯用,可以整天沒客人上來。肥妹:「成日話我唱衰呢度冇生意,我都係講事實啫。舊年得番我一檔喺物華街孤軍作戰,每日都有三幾百蚊生意,呢度可以做成日都唔發市,最好嗰日,同弟弟兩檔加埋先做到千零蚊生意。」小檔六呎乘四呎,檔與檔之間只得五呎走道,大家把小販車推出檔口十多吋,自己坐在小販車後容身,行人道即縮剩三十多吋,所以每見對面檔口有生意,另一檔就會把小販車盡量移開,讓出空間。這麼壓迫感重的走道,總令人匆匆而過,變相留不住客人。回想以前在物華街的日子,檔與檔之間的走道闊到可以打觔斗,肥妹開檔年終無休,檔口前弄了幾張小椅子,老人家、街坊閒來坐着聊天,人氣旺,不幫襯也開心。
十年小販:重建局最成功係分化
「最差係個外觀,我覺得呢度似公廁多過似小販市場,完全望唔到裏面賣啲乜。」當小販幾十年,賣童裝衫的四哥好清楚小販檔最重要是方便就腳,像他們這些基層小販只能擺在人流多、多通道連接的地方才有生意。即使鄰近觀塘地鐵站,但周遭全是高級商場寫字樓及豪宅,這反而讓他們孤立起來。開業一年一直食白果,日賣一百五十元的日子沒多少天,低過最低工資。
四哥做了幾十年小販,在食老本,個個月倒貼都願意留下,只因心裏對觀塘早種了根。四哥說:「重建局努力做咗好多事,但佢哋唔明白基層市民需要,做得最成功嘅一件事就係分化街坊。」為重建與賠償,街坊意見分歧。他認為小販可以持續發展,不能抹煞,自古小販與妓女已經存在,對社會有調節功能,重建局應想辦法如何管理而非消滅小販,「我哋好污糟邋遢,我哋都喺垃圾堆長大,我哋係粗人,但呢班人唔係垃圾係人吖嘛。我哋再老十幾年,走唔郁,你到時畀間豪宅我都冇用,我喺呢度同老人家捉棋食煙講粗口可能活多三幾年命,你畀間豪宅我,要我對住四面牆,我可能好快上天堂。」雖然收入不多,但他每星期也花百多元買燒味,走到旁邊小公園,跟曾經一起在裕民坊吹水閒聊的露宿者與街坊相聚,「唔貴,大家活着就只係期待呢啲相聚日子嘛。」他拍拍心口:「𠵱家賺到嘅袋唔入銀包,但可以擺入呢度。」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硬件差已成定局,交回小販牌給政府又覺可惜,未來只望可拆掉街市外的圍網,讓空氣更流通,讓路人看到裏面琳瑯滿目的商品及小檔,勾起購買慾。刻下,好多檔主索性出去打工賺錢交舖租,期待二○一九年新街市再開幕會有新轉機,未肯坐以待斃,但不知有多少檔能捱得過這四年。四哥眼神堅定:「我抱住重建後明天會更好呢個期望而嚟,點知重建原來係消滅舊人,換過批新人入嚟,點解我哋要認命?」
游擊Band友 掛念拾荒老婆婆去向
肥妹與四哥留守同仁街等街坊來尋,藝術家黃津珏一年前在觀塘工廈與朋友組band,曾剪接了一段代表觀塘的音樂片段。一年後的今天,觀塘物在人非,昔日生活過的每個角落,都有讓他難忘感動的人和事,如今日西九海旁那不理民意仍堅持花五千萬港元興建音樂噴泉的地方,就曾經是個空盪盪天橋底,觀塘的音樂人曾自備喇叭、發電機搞游擊show,每次有數百人參加,他好想重聚那班人。又如Hidden Agenda與許多樂隊曾棲息過的高良工業大廈,那裏也有他的回憶,他記得八樓是劏房,每到放學時間廠廈裏就有揹着書包的學生走來走去,這些都是good old days,兩年前執達吏來封場,他記掛這些家庭搬到哪裏去,擔心政府有沒有幫忙好好安置他們。他還記得大業街楊耀松第五工業大廈側的一個非法垃圾棄置場,那裏是拾荒天堂,藝術家們撿新淨家具、廢木重新創作,老人家在那裏撿破爛售賣為生。啤酒當水飲的他們常儲起啤酒罐給一個八十歲婆婆回收,婆婆很關心他們,每見他們見報上電視就開心,以為夾band的他們紅了,有次還在垃圾場撿了對滾軸溜冰鞋送給他們,這是一段關係微妙的忘年之交,「聽看更講,婆婆中風唔可以做嘢,我至今都仲好掛念婆婆𠵱家做緊乜,好希望可以搵得番佢。」
當街道還是大家使用的地方,社區自然孕育出凝聚力,就能看到社區的生活魅力。重建帶來士紳化現象,硬要把老區升級,只會影響更多基層及普通市民的正常生活,黃津珏:「奇怪香港總係鍾意用區外人作區域規劃,佢哋根本唔知道亦唔理區內人要啲乜,呢啲好似喺高空跌落嚟嘅士紳化項目,居民冇話語權必須接受,但其實,居民可能只喺想要條天橋或者一個公園就夠。」
WalksApp尋找街坊下落
保育組織「Clean Air Network」年度活動──索氣大作戰5步走孤城──今年推出WalksApp實驗計劃,這並非真正可供下載的程式,目的只在吸引大家以行路代替交通工具,換回清新空氣。在他們網頁內,你可以分享你與老街坊失聯的故事,待網友選出最「有心」故事後,再透過網絡尋找該街坊下落。幹這麼多,無非希望引你走回舊街,巡線索重回老地方,update一下街坊所在,免他日失散了再上面書憑弔。
查詢:
https://www.pinterest.com/cleanairnetwork/walksapp/
觀塘道路設計缺點
重建局經常強調「以人為本」,卻愛趕絕原生態重新規劃,要社區真正共融進步,絕不是畫幅畫興建一個噴泉強制升級就能搞定的事。「索氣大作戰5步走孤城」負責人、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在網上整合了三個觀塘道路設計缺點,望有關方面會認真參考。
一:缺乏橫街小巷
城市學必讀書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以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旁的街區,說明過長街道中間若無橫街窄巷,居民會全選擇走另一條最短的小巷進入大街哥倫布大道,這樣會令長街人煙稀少,居民不相往來,長街裏的小店難以維持,繼而讓該區沒落。重建項目「起動九龍東」花七十萬噴畫美化的乳酸里就是這麼一條無分岔的悶餅長街,平時被上落貨的貨車掩沒,行人都跑到隔籬鴻圖道大街去了。天生格局缺憾,如何包裝美化綠化也吸引不到人。
二:行人路過窄
行人路闊度有既定計算方法,如規劃署定明,繁忙時間人流多的街道,闊度至少要有四點五米,觀塘車多馬路多,為升級成為高級商貿區不停開闊馬路收窄行人路,有些行人路段僅得兩米多闊。繁忙時間路經觀塘難以逆流而行,美化多少條長命後巷都掩飾不了。
三:小店成就人氣捷徑
講到尾,除橫街小巷讓人以最快速度到達目的地,這些捷徑上的小商店、食店或辦工地方大門等等,才是吸引人行的主要元素,巷弄中的水果檔、小商販是吸引社區人潮的重點,比寬闊但無東西可看的美化大道更吸引人。
記者:陳慧敏
攝影:鄧鴻欣、徐振國
編輯:陳漢榮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