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記者不止報導 - 陳曉蕾

【綠是彩色】記者不止報導 - 陳曉蕾

「大家已經越來越不需要傳媒,不管是紙媒或者是數位化,對於那種傳統有記者、有編輯,專業團隊形態的傳媒,越來越不需要。」台灣聯合報udn.com總經理李彥甫一針見血。所有大型紙本媒體在網絡年代都備受衝擊,聯合報也全力發展數碼資訊,然而更大是定位問題:「傳媒現在做的事,並不符合社會期望。」

他相信媒體不單是資訊守門人、問題觀察者、更可以是「議題領航員」,甚至「改變行動家」。二零一一年聯合報系開始策劃「願景工程」,記者有新角色,像採訪中心副主任梁玉芳就多了一個身份PM(Project Manager)。
梁玉芳要管理的項目是「小心,歧視!」除了報導台灣的單身歧視、肥胖歧視、族群歧視、性傾向、老年歧視等,比較英國美國的情況,還前往加拿大採訪當地反歧視團體。「通常記者報導了就完成任務,台灣人說『打了就跑』,新聞往往只有一天時效,印在報紙、登在網上,都很快消失,政府只要撐過這風頭就可當沒事。」梁玉芳接着舉辦論壇,就不同歧視議題展開討論;邀請兩位小學教師編寫反對歧視的教案,免費上載到網絡;聯絡性別教育協會的教師會員,加強學校教育……
「我們要解決的是社會結構或政策的問題,並不只是針對個案。」梁玉芳認為刊登可憐個案再讓讀者捐款並不足夠,媒體提出問題,也可以提出答案,並且能夠促成社會各部門一起改變。

記者變狗仔 死路一條

我是在香港一場農業論壇遇到梁玉芳,她下一個項目是「食物革命」,興致勃勃送我一本橙色小書,裏面有三年來十八個「願景工程」個案,出訪多達二十三個國家。我翻着很好奇,記者要成為「改變行動家」,似乎超出香港一般對媒體的理解,如何評量報導成效?會是報館的額外收入嗎?上周剛好到台灣出席國際會議,就去她報館採訪。
總經理李彥甫坦言聯合報一直思索轉型,集團由王氏家族擁有,最後也是由王家拍板:「老闆找了幾個朋友訪談,都說希望透過傳媒令社會改變,剛好我們幾個主管也有一樣的想法。」
依然是報館慣常的由上而下:期望記者改變社會的「願景工程」,背後的「願景工作室」由最高層統領,社長擔任執行長,委員包括總編輯、主筆、總經理、副主任等十二位,每年舉行策略會議擬定專題,每月討論。
記者可以提案,但不是所有都能選上。「被選上是成就,同事會較勁。」梁玉芳也有份挑選記者,通常是已有幾年媒體經驗,可以策劃安排整個項目,文筆不錯,有能力到海外採訪。
無論香港或台灣記者,大部份都在考慮轉行,「願景工程」似乎可以是留下的動力。李彥甫說:「有些記者覺得每天去寫八卦或者官方新聞稿,不是自己想做的,薪水已經比其他行業少,總得有點社會理想。」「把記者變狗仔,我們也跑得沒人家快,那不是死路一條?」梁玉芳也說一些政治記者特別想做「願景工程」,不是天天報導「口水戰」。
一個項目的採訪時間可長達三、四個月,希望繼續跟進兩、三年,期間由同組記者分擔原有採訪工作,一星期約有三天做項目,兩天替同事班,兩天放假。換言之沒被選上的記者,工作量會增加,三年來集團約六百位員工,有兩成不同程度地參與「願景」。
(下期再續)

Profile: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編輯:陳漢榮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