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識等車 一定坐住凳

【旅遊籽】識等車 一定坐住凳

【旅遊籽:文化地標】
「廢墩」教曉我們何謂種柱,然後大家都開了竅,看街上的有蓋巴士站便有了嶄新視野,原來站頭種了柱毋須巨墩承托,慈母倍感欣慰。對比兩座三十三萬、大而無當的廢墩,市民自發在有蓋巴士站安放的座椅小巧靈活,真心為民。不少人依賴巴士上班、上學及遊玩,全港巴士路線共609條,就有多少條人龍,也就衍生出多少個公共空間,人們在這個公共空間裏如何打發等車時間呢?暫且做一回巴士迷,看看誰搬動了我們的巴士站。

今時今日回望姜永生於二○一三年的《城市拾荒.空凳》攝影系列仍然擲地有聲。那年的攝影展,引發大家思考,是有凳才有人坐,還是人有需要才有凳的出現。展出的作品中,有一系列有蓋巴士站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畫面有聲,腦裏不期然響起結他聲,那個站頭叫龍尾村。龍尾因建人工沙灘而聲名大噪,也令關注保育的人無明火起。那天早上,姜永生坐上大埔開往大美督的巴士,車子一駛進汀角路,時空由城轉鄉,一張張空凳置於巴士站頭就是明確的證據。
九巴75K線可能是全香港最悠閒的「觀光」巴士。昔日大埔有「七約」(即村落聯盟),每個約由若干村落組成,此路線行經十二條鄉村,當中人丁最盛的汀角與其鄰近的蘆慈田、龍尾和大美督等七村結成汀角約,汀角約是船灣沿岸村落中最有經濟實力的聯盟,也跟其餘六約共同籌建太和市,即後來的大埔新墟。巴士班次約十五至二十分鐘一班,候車時間略長,但幾乎十二條村的站頭皆有人捐出空凳,而且每款空凳各具特色。
作為佔用街道最多的公共空間之一,一個巴士站的誕生,殊不簡單。巴士總站是由政府有關部門設計、興建及管理,而分站上蓋則由九巴設計,由遞交設計、諮詢、審批、拍板施工,前後約花半年至一年,涉及運輸署、路政署(及轄下橋樑及有關建築物外觀諮詢委員會)、民政事務署、警務署、路政署、拓展署、渠務署、水務署等!

2015年 (兩座位)

藤椅消失,官方加裝座椅,雖沒寫上關愛座,但背板文字提醒大家讓座予有需要人士。

2009年 龍尾村(四張椅)

汀角路上最美麗的一個巴士站位於龍尾村。藤椅是傳統鄉村標誌,站頭配上悠閒海景,這畫面有聲。姜永生作品

汀角村(八張椅+兩座位)

沿線的巴士一般為五至六柱的規模,汀角村是大埔北海岸人口最多的村落,九柱巴士站以鄉村分站來說極具氣勢。

映月灣(一張椅)

站頭常以當地知名物業名稱命名,映月灣站前稱俞園,為一古老大宅,現時映月灣為私人豪宅。

布心排村(九張椅)

布心排村歷史悠久,村中有五個歷史建築,其中建於一九三七年的豫章堂最具特色。

大埔三門仔路(一張椅)

三年前的清晨,有人在75K及74K站頭放下約十多張教堂座椅,不少人估計是三門仔五旬節聖潔會三門仔堂翻新座椅時捐獻,但教堂己否認,故依然成謎。

座椅背後仍保有擺放聖經的間隔,但底座因阻碇而被移除。

一個站牌的誕生

波板糖
每間巴士公司有專屬的站牌設計,九巴這款設計被巴士迷稱作波板糖。最早期的圓形站牌掛在燈柱上,現時部份鐵皮巴士站,圓牌直接掛在蓋頂。

乳豬盤
巴士迷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稱貼有路線圖的箱子為乳豬盤,因九巴多用紅色框,平放時教人聯想起乳豬盤。現時只有九巴設有四面乳豬盤,由沙田車廠負責生產。

九巴站蓋款式

六十年代中:混凝土上蓋
設有電燈照明,多見於總站及大站。

六、七十年代:水泥纖維質坑板上蓋
由直徑三吋鐵通支撐,候車空間更多,不設照明。

上蓋闊度:
1.1米至1.7米
上蓋高度:
2.2米至2.8米

九十年代:鋁質上蓋
上蓋展示路線號碼及站名,設燈箱作照明及放廣告海報。

二○○○年:環保型
淺綠色透明上蓋可阻隔紫外線及透光,候車環境較舒適。

冷知識

巴士總站站中只有巴士站牌及活動式排隊欄屬於巴士公司資產;其餘固定資產歸政府所有。

公共空間迷思

「其實我並沒有特別喜歡汀角村那幀相,對於巴士站,現在感覺它其實並不屬於我,我只是過客。」他曾經不是過客,但因為地鐵的出現,也因為搬家,姜永生少了乘搭巴士。他跟我們來到牛頭角巴士總站拍照,這個有六十二年歷史的巴士總站原本位於已清拆的牛頭角徙置區,於一九八五年搬至現在的位置已有三十個年頭。石屎加紅色欄杆,姜永生彷彿回到中學時代,坐上欄杆扮候車,「有時在公共空間,會思考設計者的用心,這欄杆原意可能只是圍封,但人就懂得利用它。」民間智慧向來精采,這個站頭沒有空凳,但在站旁擺賣的小販卻有約十張椅子,當中一張是政府門診常見膠椅,底座已與椅腳分離,本是棄物,小販卻將它放在有背摺椅上,竟有安樂椅之效果,姜永生跟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今日回望,《空凳》是零創作性,我只是記錄。」姜永生作為創作人,原來有另一番見解。辦攝影展是二○一三年,作品拍攝日期是之前日積月累的成果。事隔多年,巴士站依然無凳,但體貼的區議員常建議在巴士站或小巴站旁加建有蓋涼亭。凳,大有市場。「攝影展最重要是啟發人思考城市缺少了甚麼。記憶中大家是由時代廣場開始議論公共空間,但當年大家還沒有社區這概念,近兩年探討社區、公共空間的書越來越多。」外國早有公共空間概念,當這世界太荒謬,必須閱讀擴闊視野。香港地小,相比外國,即使最大的巴士總站,在規模上也少得多。相比紐約造價八十億的巴士客運總站、美國維珍尼亞州Arlington市造價一百萬美元的單個不銹鋼巴士站,香港巴士站原來實而不華,知慳識儉,而部份上蓋物業換來盈利,即使錢不進市民荷包,亦毋須我們找數。

姜永生 創作人

最喜歡的巴士站:藍田巴士總站42C冷氣候車站

最慘痛回憶:下雨天站在滴水的有蓋巴士站

最甜蜜回憶:提前出門與單戀對象同車

六十年代佐敦碼頭巴士總站所見,人龍極長,大家未算太多交流。
張順光提供圖片

香港人花一生在等巴士

截至二○一四年六月底,全港巴士載客量約370.2萬人次,我們的生活與巴士站密不可分,等巴士是尋常風景,姜永生習慣在旅遊時拍下巴士站的風景,設計各異,最瘋狂有趣的有生果、足球龍門、家居等,主流是設有座椅,但也有的沒有座椅,不一而足,最大分別是等巴士的文化,「外國如日本、台灣,班次固定時間,大家毋須苦等巴士。」如能準確知悉時間,等巴士並非苦事。近年有關九巴鬼巴士的投訴,大家熱烈謾罵一陣子又復歸平淡,根據運輸署回覆,「二○一○至二○一二年期間巴士脫班率偏高,運輸署已向專營巴士公司跟進以謀求改善,包括分析脫班原因,以及敦促巴士公司針對其所能控制的原因(例如巴士司機不足、車輛故障或車輛不足),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翻看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巴士站任何時間總是大排長龍,但現在除了早上及黃昏高峯期、交通事故、港鐵壞車、颱風襲港或水貨客爭車等因素外,巴士站已不見人龍。姜永生記得中學時代等車,那時手上沒手提電話,常常左看右看觀察,「現在每個人就像一個城市絕緣體。以前像屋邨巴士站,女人可能跟身旁的師奶因一袋餸而撩起話題。」
研究歷史掌故的張順光也形容,五六十年代是巴士黃金年代,巴士路線、班次少,車速也慢,所以巴士站經常積聚人龍,等巴士是閒事,但溝通亦不一定比現在低頭族多,「當時吃個早餐才兩、三毫子,很少人願意花一毫子買報紙,排隊就排隊,除非有熟人才會吹水。」有人龍就要排隊,隨時代進步,香港人習慣排隊,顯得文明,但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情況卻大有不同,「那個年代坐小巴、的士是奢侈品,電車、巴士是平民主流。搭巴士的多是普羅大眾,更有不少知識水平較低的人,打尖是常事。」巴士不會消失,但許多風景,隨時日變化、封塵。

《Impression of Bus Stop》

翻看德國旅遊照,才發現接吻是恆常巴士站風景。

外國巴士站未必全設座椅,但因班次準時,很多人喜歡席地而坐。

姜永生發現在德國,陌生人同等巴士,老一輩容易跟人溝通,年輕則顧着玩手機,溝通出現斷層。

巴士站點滴

消失的屋邨

蘇屋邨因重建而拆卸,人稱蘇屋三寶的大門牌、火水小白屋和燕子亭壁畫將予保留,而五十年歷史的巴士總站不列入重建計劃。此站是舊款石屎建築,每條車坑的站頭都是十多廿條方柱的建築,成為攝影迷心目中的勝景。姜永生曾於此處拍攝外傭系列,選址都是香港人一眼便認出的景物。

船巴相依

昔日部份巴士總站是渡輪碼頭規劃的配套,但隨着過海隧道通車及港鐵線越來越多,現時剩下的七條渡輪航線隨時受發展壓力而消失,巴士總站也會消失。

中巴遺物

中華巴士(一九二四至一九九八年)是早年在香港島經營的巴士公司,旗下八十八條路線交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有限公司(新巴)接手經營。中巴年代藍底白字站牌早已不在,但大坑道仍留有兩個石屎中巴站。

歷史建築

石澳巴士總站於二○○一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站長室是一座歐式兩層高的建築物,據村民說於五十至七十年代曾有站長居於此,地下設有木桌椅,背牆有洞作通風之用。

唯一冷氣候車室

藍田站42號線有全港唯一一個冷氣候車室,設摺椅及條狀座椅,可容納四十人。它於二○○二年誕生是由於這類交滙處空氣流通差,屬試驗性質,但亦僅此一個,奇哉!

爆花站長室

筲箕灣巴士總站是東區三大巴士總站之一,新巴及城巴分佔南北翼,上一代新巴站長栽種了兩盆簕杜鵑,顯得人性化。巴士總站站長室旁設有儲物櫃,體貼員工需要。

記者:邵 超
攝影:梁志永、楊錦文
編輯:黃子卓
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姜永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