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強震之後世人同感哀悼,儘管善款大量湧入,仍是難以彌補該國巨額的損失與重建的資金,此時便有「何不讓尼泊爾做亞投行(AIIB)第一位客戶」的聲音出現。問題是,面對尼泊爾孱弱的主權評級與脆弱的財政結構,亞投行的會員們敢冒第一筆投資就失利的風險嗎?好在聰明的中國早就預料到此類窘境,雖說亞洲處處商機,但風險更大,若照中國財長樓繼偉所言,解決的主要辦法之一,就是引進中國近年來熱門的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PPP),和民間企業共同分擔風險與收益,甚至,中國可能將動用其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等社會資本,以投入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這裏就頗令人值得玩味:PPP是解決市場失靈的萬靈丹?中國的PPP模式可以運用在其他國家?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國內運用PPP的情形,據調查指出,從2014年至今,中國各地政府為了挽救經濟與促進政績,推出總額大約1.6兆人民幣的建設項目,不過目前簽約的比例只有八分一,很多計劃仍是空中樓閣。到了今年,北京強打一帶一路的策略,企圖內銷轉出口,處理產能過剩。各地政府也樂得配合,有的舊瓶裝新酒、有的換上新包裝,林林總總加一加,又推出了大約一兆人民幣的各式方案。由於各地爭當一帶一路的節點、轉運點、樞紐點等核心位置,因此這些方案中又以交通建設為最大宗,即是以所謂的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為主,約佔了總投資的七成。
僵化官僚是主要風險
然而,私部門投資人又是怎麼想的?英國《Financial Times》下屬的研究機構China Confidential,最近做了一份關於中國PPP基建項目的調查報告。他們發現,39個訪問的開發項目中,所謂的私部門合作夥伴,五成左右是國營企業,兩成是私人控股公司,除去這些,只有一成五來自外資,是真外資還是假外資則尚未探討。再對照起中國不勝其數的PPP失敗案例,大者像是泉州刺桐大橋、雙港垃圾焚燒發電廠、山東中華發電項目、匯津(長春)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杭州灣跨海大橋等,乃至於北京引以自豪的中美合作樣板PPP——鳥巢,都已收歸國營。這份報告的調查對象還有四成左右宣佈獲利,某種程度也算是替北京安撫內外私部門的心。
更有甚者,上述報告亦指出,為了吸引私部門的資金,有些地方政府會提供財稅或土地優惠,像是將近六成的調查對象獲得補貼,等於是向私部門挹注資金,其中可能衍生出的官商關係便難以一語道盡。事實上,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大多同意,若論中國PPP的風險,最關鍵者乃是政治因素,包括官方的可信度、法律變更、尋租行為等。一般中國人往往以為貪污是最嚴重的問題,不過依據中國學者王守清的研究,貪污早被投資者視為是中國常態,私部門多會先留預算作為必要支出成本,真正嚴重的其實是人治高於法治的僵化官僚系統。對尼泊爾而言,多年來基建落後的主因可歸咎於其政府失能(以Fragile States Index 2014來說,它是排行世界前31的Alert等級),如本次地震已經震出尼國顢頇的救災效率,若再引入中國特色的PPP式重建,只會令人更擔心尼泊爾民眾的未來。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