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共團體香港廣西社團總會未經授權且肆意剪輯,將七名中學生「撐政改」的影片放上網,造成學生被網民「起底」的嚴重後果。有學生所在之學校發表聲明,譴責廣西社總的行為不公義;也有學生家長向當局舉報維權。廣西社總見勢不妙,匆匆把影片刪除,但已闖下彌天大禍。在互聯網的世界,任何信息一旦上傳網絡,是不可能被徹底刪除的,通曉技術的人,可以隨時從網上還原內容,且不保證早已有人將視頻下載到自己的電腦裏。
這場「愛國」鬧劇不會就此平息,很多細節有待進一步挖掘。一腦袋漿糊的建制派議員蔣麗芸在facebook寫道:「最近有學生於網上發表支持普選,支持政改方案的言論,卻遭網民追擊……余若薇攜同反政改方案的年青人往加拿大告洋狀卻相安無事,難道這就是反對派所謂的公義?這簡直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行為,言論自由何在?」──白色恐怖從來只有公權力有能力製造,而以此指控普羅大眾的自發行為,豈非滑天下之大稽?還是李慧琼聰明,身為廣西社總榮譽會長的她對事件不予置評──多說多錯,不說不錯。
其實,這些「愛國愛港」人士忘記了隊友吳亮星的高論,他說中央是媽媽,政改方案是老婆:「媽媽同你揀老婆又如何?過去幾千年都係咁情況啦!」按照此邏輯,我以為廣西社總沒必要刪除撐政改影片。廣西社總網站的自我簡介寫道,該社團「在中央統戰部及廣西自治區的支持下創辦成立」。有中央的支持,即代表了「媽媽」,同香港人做任何決定,也應該理直氣壯,要拿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怎麼能畏民意而退呢?
但是反過來站在中央的角度,吳亮星的這種言論,着實很反動,不僅證明這個出生在英國殖民地的議員是港英餘孽,更證明他是封建勢力。為甚麼?因為媽媽給兒子選老婆這個家長意志的意象,一直是中共高調批判的政治話語。大陸的許多「紅色經典」,都是以反抗家長意志著稱的。
例如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小說中的大哥覺新,雖然深愛梅表妹,但是無力違抗父母的安排,另娶了妻子;而梅表妹出嫁後不久,丈夫去世守寡。覺新愛妻子,又忘不了梅表妹,終日忍受這樣的內心煎熬。他的兩個弟弟覺民、覺慧,不願再忍受家長為自己選老婆,終於離家出走。
另外一部共產黨熱捧的小說,楊沫的《青春之歌》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但主人公是女性林道靜。她為了反對養母逼她嫁給胡局長,離家出走到了北戴河,遇到青年余永澤,兩人住到一起。但是林道靜無法忍受生活的繁瑣,九一八事變後,她開始研讀馬克思主義,最終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抗日活動。
反封建思想號召青年搞革命
封建時代的家庭,用「孝道」綁架所有人,你的婚姻根本不是你的婚姻,而是你媽逼的婚姻。中共是最厭惡這種你媽逼的婚姻的,共產黨當年起家,虜獲大量青年追隨它鬧革命,靠的就是為了反對這種你媽逼的婚姻。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紅衞兵無法無天,父母膽敢管教子女,更是反動勢力。
吳亮星竟然以媽媽作比喻,簡直就是打共產黨的臉。把政改方案定義為媽媽給兒子選老婆,等於把政改方案定義成你媽逼的方案。按照共產黨的邏輯,所有不願意遵從封建孝道的有志青年,都應該揭竿而起,抗爭到底。香港的官僚,最悲哀的就是他們並不了解他們的主子,常常把馬屁拍在馬腿上。和共產黨玩,與狼共舞,多數人的結局是不知道自己最後怎麼死的。
至於洩露個人私隱的廣西社總,一切有良知、有正義感的學生、學生家長、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應將這件事追查到底。因為這裏是香港,始終是香港,不可以對這種事情忍氣吞聲。否則,正如19世紀英國作家Anthony Trollope所言:「我們之所以惶恐不安,並非因為害怕謊言或騙子。事實上,我們對於謊言的態度似乎早已漸漸麻木,早已感覺不到任何憤怒或厭惡。」才是真正的悲哀。
賈荃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