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邂逅Dior - 鄧達智

華麗邂逅Dior - 鄧達智

原名Dior and I。香港譯名《我和Dior的華麗邂逅》。
相信電影發行商信心未足,也不清楚港人對Dior認識有多深,既然華麗二字與實踐都在中國人社會受落,汪阿姐最近更華麗轉身,眼熟呢,因利乘便,推廣從乜?首推熟絡,時裝近年除大陸、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外,於文明成熟世界都走下坡,年青一代尤其缺乏自我風格,時裝?大不了Fast-food快餐類別,這次更是紀錄片,要發行商抱票房高水平信心,未免說笑……直到閣下親自入場看過,感動了,自然明白。
問我朋友Manix Wong,定居巴黎多年男裝設計師觀戲後感……
「感覺一般,誰都知道Dior背後總公司LVMH有多財雄勢厚,雖說Raf Simons只餘八個星期準備Dior高級訂製系列,電影看來看去就似那十來個樣板房經驗精湛技師,至緊張時刻還需找設計學生外援,似乎隱瞞了點事實。這樣的大House,光設計助理隨時以十人計、百人計,猶如大觀園丫鬟:從大妹仔襲人、平兒、晴雯,到細妹仔鶯兒,傻丫頭……還有年長乜家媳婦物家姥姥,再缺也斷不會缺手缺人!
單單行Show的場地全面覆蓋以各色真花,也先來一輪實花預演,測試鮮花保鮮能耐可撐多久,能運用如此高昂費用Budget在可有可無的包裝,說到底,衣服才是整個品牌的中心,怎可能人手不足、費用欠缺?」
猶如水冷暖自知,模式未必一樣,時裝同業心中有數,獨立創業至少少名成利就,經歷困難罄竹難書。打工似乎穩陣,外來因素公司政治,每天面對殺戮戰場,何處得享久安?
Manix言下雖不缺實情,可這電影拍得真好,撇開時裝為中心內容,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它的季節性陣痛,Dior經歷前設計總監John Galliano離職事件,整個品牌一片混亂,最終決定找來原籍比利時,以簡約,以男裝著稱設計師Raf Simons華麗轉身,走馬上任,大眾除卻嘩然,着實期望看到Dior來到21世紀新的貢獻。
1947年,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巴黎舊有名師Lanvin、Lelong、老的老去的去,Chanel因戰時與德國軍官打得火熱,戰後避免被算帳隱居瑞士。
Dior當時年過四十,推出讓現代文明世界驚艷New Look系列,將品牌定位世上時裝一號。師傅早死,聖羅蘭代上,叛逆設計推出後被迫由師弟Marc Bohan取代,此後Dior予人不斷重複、漸次老化的不幸。90年代初,由意大利人任總監,原本建築師Gianfranco Ferré上任,Dior有了新面貌。97年英國壞孩子原籍直布羅陀Galliano上任,不論設計如何不容正常人穿着,宣傳上,盛勢空前。不過,以上各人都沒有將Dior超越時代,然而華麗高雅共存的風格延續,各做各的,頗難嗅到Dior氣味。Raf Simons做到了:前衛、亮麗、簡約還有豐沛的華麗,現代華麗。
看着,看着,沉醉了、感動了。不要當它時裝紀錄片看,創作人人性,感性的一面捉得比恰到好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