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人如果沒夢想,跟鹹魚有甚麼分別?」其實,做鹹魚乃自少培養,如果不想做鹹魚,便要自少談夢想。
但夢想虛無縹緲,得靠影像捕捉,眼前便有二十一位八至十五歲的基層兒童,架起了他們手上獲捐贈得來的照相機,趁夢還沒有因陋室而轉瞬即逝時,拍下了童夢時光。
他們都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兒童攝影班的小朋友,該攝影班二○○九年已開始,當年另一班兒童,把點滴成果出版過一本兒童攝影集叫《童影想》,讓基層家庭的兒童,記錄衣食住行,引起過話題。
今次再接再厲,出版新《童影想》。新書印刷二千本,即將出版,協會亦會在本月二十九日,假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展覽,將書中未收錄的照片一次過「晒冷」。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說,新《童影想》裏,基層兒童記錄的不再是衣食住行,而是他們追夢的過程,拍下與夢想關聯的物件,「書製作了一年多,收集的照片有上一百張。」
紙琴鍵練成五級鋼琴
她說,今次最感人的是有位九歲的小女孩,竟然用黑色水筆和間尺自製「紙鋼琴」,在簡單線條畫成的「琴鍵」上練習。女孩練習兩年,加上不停穿梭幾個地方借用鋼琴練習,即使基層出身,沒錢學琴,也給她成功考取了五級鋼琴的優異成績。
書中還讓貧童就「我認為追求夢想的條件」、「我認為貧窮是」等問題作答。當然,答案反映理想逃不過現實,「你可以在書中讀到,基層家庭子女的限制。他們連做夢也很現實,明明喜歡音樂,卻說要當其他職業搵食;明明喜歡藝術,卻說要當設計師搵錢,有兒童甚至跟我說『唔知做乜,未諗到夢想』;有兒童的『夢』是拉小提琴,但他卻把小提琴當成二胡,不懂得自己喜歡的到底是甚麼。」兒童的夢想,不外乎醫生、律師、科學家,但基層眼中的世界如何,請看《童影想》。
記者、攝影:童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