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走在半空 扁帶上的人

【科健籽】走在半空 扁帶上的人

【科健籽:好動之城】
登山人走上200多米的山徑,一點不算高,但同樣的高度,走着的卻是凌空於懸崖之間的一條尼龍製扁帶,感受就會截然不同。
高空扁帶是一項走到幾百米山上、在小峽谷之間拉起繩索在上面行走的「攞膽」運動,無工具輔助,要站得穩再向前走,除了手腳協調,少點平衡力也不行。懶管別人冷笑自己在玩命,一班「狂人」在幼小的扁帶上昂首闊步,就是要挑戰膽量,享受懸浮半空遊走的快感。

採訪當天,記者、攝影師和五名「狂人」抵達獅子山郊野公園的山崖,帶齊各式各樣的裝備,包括安全帶、繩、扁帶、金屬安全扣及滑輪裝置等,一件都不能少。來自墨西哥的27歲小子Ricardo Iriarte和友伴幾個月前把一條幼繩綁好在石頭的固定點上,方便每次上來玩扁帶。橫跨兩個懸崖間,俯視細看,山谷間沒有石頭或平地,究竟怎麼帶繩子掛到另一端呢?靠無人駕駛直升機?他笑說:「我們沒有錢買。」當時三人合力裝備的情況,他也不太記得清楚了,只說是同伴踏着山下僅有的斜坡,再慢慢拉繩過對面懸崖,反正驚險程度教人冷汗直冒。
以為一早掛好幼繩,就可以快快讓記者欣賞他們在上面遊走的絕技,原來他們每次固定和拉緊扁帶也得花上接近兩小時!
Ricardo先佩戴安全帶,再沿着峭壁沿繩下降至起點,把長約43米、闊約一吋的紅色扁帶,扣在懸崖間的幼繩上,坐在另一邊的同伴就把扁帶拉向自己。微彎的扁帶在狂風中吹得搖搖欲墜,四人便用滑輪組件及圓扣固定和拉緊扁帶,就這樣「拉扯」多時,憑經驗判斷扁帶合適站上去行走的鬆緊度。

身處高谷,狂風撲面,玩了兩年高空扁帶的Ricardo Iriart最享受獨自站在「高人一等」的扁帶上向前走的感覺。

Ricardo有六年攀石經驗,認為攀石學到的肌肉運用和借力技巧能應用於走高空扁帶。

扁帶需安裝滑輪裝置收緊,以策安全。

參加者需先佩戴安全帶及安全扣。

克服高度 享受凌空遊走

「人類總會對高度感到害怕,但只要無視它,不斷練習,一定做到。」Ricardo淡定自若的道出心得,還身先士卒,把自己平行懸掛在高空扁帶上。雙手捉着扁帶,放一條腿在上面,再轉動身體、趴在扁帶上,未真正作高空遊走,已用盡核心肌肉和雙腿的力度,絕對是一項力量與膽量的訓練。
風呼呼的吹,Ricardo在輕輕晃動的扁帶上走了數步不幸滑倒,其他友伴驚呼:「第一次看見他在扁帶上摔倒。」放心,就是Ricardo腰間那繫着綠色粗繩的安全帶,保證他不會掉進山谷。扁帶步行期間Ricardo兩次摔倒,但他仍不斷嘗試,「步行時世上彷彿只有扁帶和自己」,這項運動讓Ricardo欲罷不能的,正是那讓他體驗在空氣中步行的樂趣。
另外的參加者包括來自英國的Edward,他赤腳上陣,皆因他常常滑倒,覺得不穿鞋子比較舒服,第三次走扁帶的他,正嘗試適應如何自在地玩,這次也能成功步行;而一年前開始接觸這項運動的香港人馬建邦(Jonny)則還在掌握站立的技巧,見他不時懸在半空靜思後,又賣力地踢左腿轉身幾次,雖然都未能成功,但仍堅決等待下次再挑戰。可以在半空中思考,突破個人體能上的極限,大概就是越來越多人玩扁帶的原因。

STEPS

繫在Chris身上的綠繩有兩個安全扣,當他站上扁帶前,要先解除靠左的扣,才可自由活動。

Chris先放右腿上扁帶,並用雙手捉緊後轉身。

坐在扁帶上讓身體平衡。

Chris嘗試用
雙腳站立。

記者試吊:無下次!

Ricardo游說我吊在空中試試,我只好半推半就地接受,當他把金屬扣放至跟紅色扁帶垂直的綠繩上,我的心開始噗噗地跳,當我的腳離開懸崖時,雙手依然緊握扁帶,懼怕的是離心力,同時亦不敢睜開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懸在半空。Ricardo還大聲嚷着,叫我向前移動,根本是挑戰膽量極限,遑論要翻身站在扁帶上,驚嘆他們如何做到,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香港的高空扁帶

走扁帶源於七十年代,一班美國攀石愛好者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用繩掛在樹與樹之間行走,鍛煉核心肌肉及雙腿。八十年代後,扁帶質料以尼龍或人造纖維為主,闊度約一吋至兩吋,厚度約一吋,能承受約幾百公斤的重量,實際負重則視乎長度、闊度、使用時間而定。高空扁帶通常架設於山谷或海峽的懸崖峭壁。一九八三年,世上第一條高空扁帶於加州架設,長6.7米,高24米。
二○一三年九月,來自北京、澳洲、新西蘭等地的高空扁帶好手來到香港,在柴灣歌連臣角20米高的海峽架設約50米長的高空扁帶。居於香港的中英混血兒Andy Knight向他們學習架設高空扁帶的技巧,並把玩意引入香港。
組織Slacklining Hong Kong舉辦走扁帶及高空扁帶活動,現時香港約有五十多人玩過高空扁帶,但當中只得幾名較最投入的愛好者買齊全副裝備。部份高空扁帶裝備需於外國網站購入,採訪當天所有裝備都由Ricardo提供予其他參加者免費使用。在香港,除了獅子山郊野公園及歌連臣角,東龍島及山頂一個秘點,也是走高空扁帶的熱點。
學高空扁帶,不能一步登天,Ricardo建議首先要在低空,即約離地數十厘米至一米多高的扁帶開始練習。高空扁帶愛好者,都是先於逢星期二晚上七時半至十時,在中環十號碼頭學走普通扁帶,繼而「升呢」走高空版。只要你放膽嘗試,不論OL、白領藍領,可下班前來體驗一下,平衡工作之忙碌,展現好動的一面紓緩壓力。沒攜備扁帶的你,只需象徵式收取二十元,收益捐給「成長希望基金會」作慈善用途。

二○一三年九月香港首次於柴灣歌連臣角舉行高空扁帶活動。

巴西花式達人:扁帶是我狹窄的舞台

初學者一般在高至少30厘米的扁帶上練習行走,進階者就在高約150厘米的扁帶上玩不同花式:跳躍、轉身和翻觔斗等等。來自巴西的Luiz在家鄉迷上走扁帶,這次是他於香港第二次玩,雖然玩至遍體鱗傷,雙臂、雙腿、背部、頸部、肋骨無一倖免,聽着也令記者目定口呆。「走扁帶很難,但我愛,所以沒法停止。」 大汗淋漓的他在扁帶上忘形地跳躍,記者感覺那條狹窄的扁帶就是屬於他的舞台。Luiz認為石屎地沒有保護軟墊,摔倒很易受傷,參加者必須要注意個人安全。

Luiz施展渾身解數,於扁帶上跳躍。

來自巴西的Luiz玩到受傷仍很享受於扁帶上跳躍的樂趣。

記者試玩:專注的刺激

記者天生平衡力差,用右腳踏上兩吋闊的扁帶上,只感到腳不斷顫抖,曾想放棄,但Jonny卻積極扶我一把,還提醒踏腳時不能猶豫,得他協助,記者也享受了走向終點一段路的樂趣。這項運動要求參加者有高度專注力,雖然記者對扁帶興趣不大,但也感覺得到離地步行的刺激。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考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lackliningHongKong

記者:梁慧琳
攝影:陳永威
編輯:容慧心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