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結束,結果出乎預期,現任保守黨政府一反民調預測的懸峙國會,成功拿下超過半數議席,踢走自由民主黨,自組下屆政府。
最近一次出乎民調預料的選舉結果,是3月的以色列大選。執政利庫德黨選前與左翼的錫安主義聯盟民調中叮噹馬頭,最終卻平穩贏出。英以兩國右派的勝利不能盡然類比,但其散播恐懼的選舉策略顯然奏效。內塔尼亞胡選前高調到華盛頓反對美伊核談判,指伊朗不可信任,雖動搖不了左派選票,卻搶走了更右翼之保守選民支持。英國保守派報章選前大肆宣傳投工黨將會令蘇格蘭國家黨入閣,多少也吸引選民集中票源給保守黨,避免出現懸峙國會。蘇獨派雖然橫掃蘇格蘭五十九中的五十六個議席,阻止卡梅倫連任的如意算盤卻落空。
自民黨繼上屆創下歷史性大勝後,今屆從五十七席跌到剩餘八席,黨內元老幾乎無一倖免,黨魁克萊格黯然辭職。
政局兩極化不利溫和派
是次選舉也重演了兩年前德國大選,自由派政黨自民黨繼上屆選舉創下歷史佳績後與默克爾的基民盟組織聯合政府後,在該屆選舉中全軍覆沒,戰後六十年來首次絕緣於國會。兩國自由派慘敗,同可歸咎於其與保守派走得太近,在聯合政府中兌現不到選舉承諾,而經濟不景,政局越趨兩極,反歐本土思潮的湧現,其溫和、中間、親歐立場自然吸引不了選民胃口。
不過英德兩國選舉制度其實大有不同。德國選舉行並立制,選民以一人兩票方式選出其所屬選區候選人,以及選出全國性心儀政黨。此單議席單票制與比例代表制之混合方式吸取了納粹黨興起的教訓,可避免一黨獨大同時又確保不會出現眾多小黨林立。就算默克爾上屆拿下超過四成選票,仍要與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相反英國行單議席單票制,保守黨得票率僅過三成半,仍贏取大多數議席。而新興之右翼獨立黨雖得票超過一成,在國會的五百多席中只能拿下一席,若採用比例代表制,獨立黨卻可取得八十多席。綠黨、獨立黨選後皆批評不公的選舉制度,力促激烈之政治改革。
英國自民黨前身為十九世紀與保守黨並立的自由黨。上承洛克於政治,斯密於經濟的古典自由主義,自由黨崇尚議會民主、君主立憲、自由貿易,跟保王之貴族政黨保守黨對立。自由黨的巴麥尊,當年便是以「自由貿易」之名出兵中國,割得香港島。
至二十世紀馬克思主義興起,社會主義政黨憑住強大的工人階級選民晉身議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自由黨因愛爾蘭獨立問題分裂,自此一蹶不振,大黨地位被工黨取代,更瀕臨滅黨。一九八八年自由黨與社會民主黨合併,自民黨在貝理雅改組新工黨,兩大黨政策越見模糊的時候為選民提供了新選擇。不過好景不常,自民黨五年前的大勝今天換來慘敗。
香港以自由港之名開埠,被譽為最自由經濟體系。經濟自由主義的信條牢不可破,然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卻未曾在香港這殖民地落地生根。自由派的興起,要數到八○年代中產階級政團匯點、太平山學會、民協等湧現。不同於經濟自由主義傳統,這批自由派深受費邊社會主義影響,向基層及工會靠攏。正如英國自民黨較左傾,德國自民黨較親商家,九○年代政黨政治在香港誕生時,港同盟為社會自由派的大聯合,而自由黨則是經濟自由主義的奉行者。
然而因北京對香港政制的掣肘,民主黨不可能執政,自由黨也只寄生於商界功能組別之中,九○年代民主黨與自由黨兩大政黨並立之雛形,今天已經成為小黨林立的零碎局面。自由黨背離政治自由主義的原則,也遭受過直選挫敗和分裂,而民主黨則在比例代表制中越分越散,在耽擱的普選路上被質疑其成效。政制的缺失,還有極端主義、本土風潮的興起,各地自由派的挑戰,似乎才剛開始。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