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問責班子坐巴士落區宣傳政改被譏「堅離地」,原來連環保署的空氣質素監測工作,也有「離地」之虞。香港科技大學去年在一輛電車安裝空氣質素監測儀,用一年時間收集電車沿線PM2.5濃度,在上環西港城至中環畢打街一段德輔道中錄到的污染濃度,較環保署中環監測站數據高3成至近6成不等。地球之友批評監測站選址通風和離地5米,未反映路邊空氣情況。
記者:潘柏林
環保署每日發佈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其中一項污染物指標來自空氣中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科大環境研究所和思匯政策研究所去年3月起利用行駛電車收集PM2.5數據,安裝監測儀的電車每日朝7晚10收集樣本。地球之友將中環路段數據與環保署中環監測站比較,發現在各個時段科大數據較官方數據高3成至近6成不等。
通風吹散污染物
早晚繁忙時間數據差距尤大,例如早上8時中環監測站錄得全年每小時PM2.5平均濃度每立方米27微克,科大錄到41微克;傍晚7時中環監測站錄得每立方米32.5微克,科大錄得51微克。
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陳錦卓解釋,中環監測站在德輔道中與遮打道交界,該位置空氣流通較佳,污染物容易吹散,故得出污染數據較低。另一原因是,科大在電車約2米高位置安裝儀器收集空氣樣本,較接近人體高度,而環保署監測站離地5米,影響污染數據。
陳指出,每立方米51微克PM2.5,已較香港空氣質素指標高34%,較世衞標準高410%。他促請政府兼用流動監測方法,「政府加強番流動嘅監察站,唔係一個監測站度一個點,學界都講緊PEMS(便攜式廢氣測量系統),度番路面流動排放有幾多」。
環保署:數據夠用
思匯政策研究所總監吳家穎指,在銅鑼灣路邊監測站亦有類似情況。他認為差異大並非官方數據不準確,證明量度位置不同影響污染濃度。科大2009年亦曾以流動空氣監測車量度6個地區的空氣質素,當時中環錄到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平均濃度均較路邊監測站錄得的高兩至三倍。
環保署回應稱,設於銅鑼灣、中環及旺角的三個路邊空氣監測站能充份反映本港人多車多以及大樓林立地方路邊的空氣質素,監測到的空氣數據足以幫助政府訂定有效措施,改善路邊空氣質素,署方現時無計劃增設路邊空氣質素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