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踏入70歲後,我與朱利安.拔恩斯(Julian Barnes)一樣,都有種接近尾聲的感覺。我害怕死亡,甚至產生拔恩斯所說的「心慌意亂」,但我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它的過程。我們每一晚都會進入無意識的狀態,到底昨晚9時至今早5時「我」在哪裏?我完全沒有印象,只記得零星的夢境。宇宙大爆炸後130億年期間,我又在哪裏?我也記不起來,但相信會與死後的情況一樣,回到生命的起源,在未來的億萬年間游走於未知、遺忘及失去意識之間。無從得知「你」和人類的結局,令我深感惋惜,我會惦記這種期待終結的感覺,但那只是不安,而非心慌意亂。我最害怕的是死亡的過程,像《相約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中的主角一樣,由於醫學發達、人均壽命更長,死亡的過程變得更痛苦。主角與大部份人都經歷同樣的痛苦,在健康開始走下坡,飽受癌症、中風及各種手術的折磨時,生活比十年前、一個月前甚至昨天都更難受。
泡沫爆破恐添亂
年屆70歲是令人又盼望又恐懼的事。踏入70歲時,父母固然早已離世,甚至兄弟姊妹、好友、當代的名星與體育明將亦相繼離開,不斷提醒我們自己的大限不遠。70歲的老人家閱讀訃文並非為多管閒事,而是抱着一種自覺的心態。有人指這種感覺令人生的每一刻變得更珍貴,亦同時帶來考驗:要活得精采,要珍惜一切,反思自己的成就,例如家庭、事業及對社會的貢獻,亦即拔恩斯所說的「累積」。然而,生活的責任隨着年紀增長而加重,不安的感覺則更加強烈,轉眼間,我們已陷入「心慌意亂」的階段,準備迎接生命的終結。
最近數月不少人以「接近尾聲」形容資產市場,指自1981年開始的牛市即將結束。當時長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為14.5厘,道指亦只有900點。其後股市如Peter Lynch形容一樣急升20倍,而30年國債的年度孳息率亦造好,製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全身投入的投資者財富暴升20倍。拔恩斯對生命的描述似乎亦適用於金融市場:先是累積,然後有責任,最後便是不安,令人心慌意亂。不少著名的投資經理亦提出過類似的警告,部份更在數年前已提出此觀點,當時我在題為《鏡中人》、《信貸超新星》等投資展望中亦曾分析有關危機。現並非只看淡或看好市場的成功投資經理,現在再次談及牛市接近尾聲,其中Stanley Druckenmiller、George Soros、Ray Dalio、Jeremy Grantham等人警告,這個長達35年的投資超級周期可能已走到末路。他們的意見未必代表投資者應該迅速離場或將資產變現成現金,但要小心未來的投資回報將會減少,而短期內泡沫爆破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對於他們(和我自己)而言,目前的牛市並非只有35年,若以人類的歲數計算,已是年屆70歲的老人。這班投資專家當然是根據研究預測金融市場的死亡日期,但何時公佈仍是未知之數。他們似乎皆呼籲投資者珍惜當下,相信此市況不會再出現,而前景將會滿佈不安以及回報低企。若泡沫爆破,更可能造成慌亂。
理性的投資者應怎樣做?我們在下期專欄一起探討。
格羅斯
駿利資產管理
注意事項: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無意構成投資建議或作兜售之用。投資涉及風險,往績並非未來業績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