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父母心 - 鍾尚志

海闊天空︰父母心 - 鍾尚志

我的內科啟蒙老師愛德華教授告誡我們,在病人跟前要忌諱,不可以說會引起病人不安的字眼。巡房時,奧教授不容許我們提到癌症(Cancer),要以「細胞分裂病灶」(Mitotic Lesion)來代替。肺癆、梅毒、麻瘋等較敏感的病,都要用病人聽不懂的代名詞(依次是Acid-fast Disease、Luetic Disease及Hansen's Disease)。
時移世易,現今社會崇尚病人的知情權及自決權。在病人於手術同意書上畫押之前,醫生須向病人及家屬詳細交代病情、手術的步驟、可能發生的後遺症及併發症,還要說明有甚麼其他療法可供選擇,及如果選擇不治療病情會如何發展。
有了互聯網,醫療資訊再不是醫生的專利。上網一搜,新鮮出爐的醫學研究報告、最尖端的醫療科技、最先進的療法一一呈現眼前。可是沒有醫科背景及臨床經驗的患者和家屬,實在難以知道哪些科技已經成熟,可以安全地用在病人身上;哪些是尚在研發階段;哪些只是紙上談兵;更難以判斷在網上說得天花亂墜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病情。有病已經徬徨,面對在浩如煙海的醫療資訊,更加不知所措。
醫療科技越來越先進,治療的方案也越來越複雜。以直腸癌為例,手術切除是最重要的關鍵,手術有微創及傳統的剖腹手術可供選擇,還要選擇是否要造假肛門,假肛門也有永久性及暫時性之分。另外,術前或可注射抗癌藥物及用放射性治療以增加完全把腫瘤切除的機會,手術後更要考慮應否用化療藥物以減低復發率。往往是醫生費盡唇舌,病人一臉茫然。
這個時候,醫生最能為病人解惑的一句話是:「如果你是我的家人,我會替你選這個方案!」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