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專版】
頌恩和丈夫子溢家中的擺設都是一家五口,除象徵兩個女兒,還有前年出生10小時就離世的么子瑋恆。瑋恆在媽媽腹中兩個多月大,已被發現先天無頭蓋骨,頌恩堅持懷胎十月。小寶寶雖只能一窺這世界,卻成為「無言老師」,遺體化作標本讓醫科生學習,如曾任老師的媽媽般教育下一代。母親節令頌恩對瑋恆份外思念,感恩孩子生命雖短,卻充滿意義。
中大醫學院「無言老師」計劃,2007年至去年共接獲近200具遺體捐贈,瑋恆是當中年紀最小的無言老師。瑋恆原有珍貴和永恆的意思,兒子在世的時間只有10小時,頌恩卻認為與瑋恆的關係已在腹中開始,「BB喺我身體入面,我哋已經係佢爹哋、媽咪!父母只係管家,負責照顧好BB,但唔係要擁有佢」。
燃亮醫科生的心
在丈夫眼中,頌恩是個豁達的人。但首次產檢獲知瑋恆出生後的生存率是零,她也一時無法面對,問醫生可否在瑋恆出生後替他補固頭蓋骨,「但醫生話醫學上冇嘢可以做得到」。
頌恩不諱言曾想過流產,但很快打消念頭,「佢係我一個仔,係我哋家庭成員之一,唔係我未見過佢,佢就唔係我個仔」。夫婦倆曾被質疑為何要勉強讓孩子出生受苦,「但一個小朋友出咗世,唔係話要識得照顧父母,大個識得搵錢,佢嘅生命先有價值」。
瑋恆的出現,讓頌恩反思父母的責任和生命的意義,也讓她對死亡有新認知,「死係咪就真係乜都化為烏有呢?」懷孕期間頌恩夫婦在護士介紹下,首次接觸無言老師計劃資料,「瑋恆冇頭蓋骨係好偶發性嘅事情,亦知道好少有呢啲遺體會捐畀無言老師,如果可以成為佢哋學習上嘅一個幫助,亦為瑋恆嘅生命添上一份意義」。頌恩家中掛在門上的裝飾,有兩大三小的貓頭鷹,象徵他們一家口五人,「瑋恆只係用另一個形態同我哋喺埋一齊」。
5歲大女嘉惟和3歲次女巧瞳會說,細佬瑋恆「去咗中大做老師」。嘉惟曾向父母透露,擔心瑋恆「冇人陪」,去年底頌恩帶女兒到中大醫學院,看到瑋恆的名字如其他遺體捐贈者般,刻上名牌並掛在在紀念壁上,小女孩才感到弟弟安全;姊妹倆更將媽媽親做的裝飾品掛在瑋恆的名牌旁。
有醫科生在感謝卡,感激頌恩夫婦讓他們有機會反思何謂生命有價;也有學生形容瑋恆的生命燃亮了醫科生的心。中大醫學院屍體防腐員伍桂麟指,將瑋恆遺體製成標本,讓醫科生從標本學習,「學生未必可親自落刀解剖,但佢哋知道有市民願意捐出剛夭折BB,會對生命有更多反思」。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陳新安解釋,胎兒形成時如維他命A水平過高或過低,或受其他化學物質影響,有機會導致胎兒的神經管異常,影響整個神經系統,令頭部發展有問題。以往醫科生只能透過書上繪圖或相片學習何謂神經管異常,瑋恆成為「無言老師」,有助醫學知識發展。
■記者陳凱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