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聯之後 - 陳惜姿

退聯之後 - 陳惜姿

大學生已是成人,他們的決定,大人們很難過問。但眼看一間接一間大學退出學聯,一個有歷史、有力量、有代表性的學界組織,被土崩瓦解,難免唏噓。
經過沸沸揚揚的退聯公投後,決定留在學聯的,只剩下寥寥幾間大學。學生不滿學聯架構不民主,決策不透明,佔領期間的領導不力,高呼「學聯不代表我」,決定脫離。為什麼一個組織有問題,不是想辦法改善它,而是脫離它。而脫離之後又如何?還要不要一個常設組織,連繫各間大學,讓學界的力量團結起來,抵禦外界風雨?
投下退聯一票的大學生未必知道,幾多對眼睛覬覦着學聯的地位,一個擁有全港學生會代表列席的架構。左派曾花上幾多努力,在大學裏做組織工作,想建立另一支力量。
「香港各區專上學生同盟」(簡稱HKTSA)是其中之一。組織中人曾聲稱想取代學聯,實現「學界的範式轉移」。主席王耀瑩曾說,欲效法區議會分區,在十八區發展學生組織。但參加的學生漸漸發覺組織太親中,逐漸退出,組織人數大減。
今次學聯被重創,有人問「誰最高興?」這或不是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但退聯之後,再沒有一個聯校組織,相討共同目標,一同努力。各校的學生會,以後各有各做,獨自面對打壓,學界沒有一把團結的聲音──這是更好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