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 醫生系列】
系列簡介
入讀醫學院大多是尖子,畢業後部份人選擇在醫學院工作,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指投身醫學院的醫生需兼顧治病、教學及研究工作,更重要是視病猶親,把關懷傳給病人。以往醫院的大國手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本報訪問了幾位港大新一代醫生學者,了解他們如何兼顧授課、診症及研究,一連6周以「新世代醫生系列」為大家展現鮮為人知的一面。梁希望有志的年輕人對醫科知多一點,放膽報讀有興趣的學科。
【本報訊】在香港醫務委員會專科醫生註冊名單上,臨床藥理學的醫生數目是零,但不代表香港沒有這類醫生,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張錚(Tommy Cheung)便屬於這個「稀有品種」。年僅36歲的他,除了在「幕前」治理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也在「幕後」從事藥理臨床研究,透過了解新面世藥物的藥效與藥理,幫助靠藥物打持久戰的病人。
與張錚的訪問,在瑪麗醫院內的香港大學一期臨床試驗中心進行,他日常就在這裏從事新藥的早期研究工作。2002年港大醫科畢業後,張錚先接受6年專科培訓,成為內科專科醫生,後來他再接受臨床藥理學(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訓練,前年起加入香港大學醫學院,擔任臨床助理教授。
內科可再分為不同範疇,醫生可發展不同專長,張錚的專長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這病可說是持久戰,部份病人會於30多歲就病發,一生要用藥控制病情。正因為類風濕病人要長期用藥,加上不少內科病人也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張錚希望對藥理學有更多了解,「藥物之間有咩嘢反應?毒性會唔會增強?」
投入臨床藥理學
結果,張錚投入臨床藥理學,工作包括透過研究,掌握一些新面世藥物在人體使用時的安全性及運作理論;他連中毒個案都要「插手」,除藥物中毒外,有人敷劣質面膜後導致水銀中毒,也要他參與用藥解毒。
部份藥理早期研究需要招募健康人士自願參與,如何向參加者清晰解釋研究細節相當重要。張錚說,初出茅廬時他從瑪麗醫院的前輩身上,學會與病人溝通和相處的真正意義,醫生對病人不只要「醫好個病」,更要了解他們,「病人屋企發生咩事、邊個照顧(病人),都要知道,呢啲係要個醫生好主動,投放好多心機先做得到」。
外表年輕新潮的張錚,會否較難得到病人及家屬信任,向他交代「身世」?他笑言「𠵱家啲醫生都好新潮」,但認同年輕醫生容易被視為經驗不足,「所以同病人或家屬講嘢前,要諗清楚想點做先好講,唔好轉來轉去」。張錚認為,這種技巧並非書本可教,故他會趁着帶醫科生巡病房時,多作示範,藉此身教。
張錚指,本港只有10位以下的醫生有接受臨床藥理學訓練。問他下一個目標又是甚麼?他坦言,暫無興趣再考取其他專科資格,但會在類風濕關節炎範疇內鑽研,例如透過調整藥物劑量,免除病人日復日用藥的痛苦。
(新世代醫生系列之一)
■記者陳凱迎
張錚醫生小檔案
年齡︰36歲
就讀中學︰聖保羅書院
資歷︰
2002年香港大學醫學院內外全科畢業
2007年取得皇家醫學院內科院士
2011年取得風濕病科專科資格
2012年加入香港大學醫學院
現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藥理及治療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專長︰
風濕科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毒理學、臨床藥理學
興趣︰滑雪、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