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企業以提供優惠作利誘,吸引巿民做會員,從而獲取他們個人資料。中大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解釋,現今是「大數據」年代,企業只要掌握客戶的個人資料,就可了解他們的消費模式及習慣;比起要做市場消費分析,更能節省成本及鎖定目標客群,因此獲得市民個人資料成為企業的資產。
冼說:「𠵱家大數據年代,手機、電腦尤其普及,好多企業利用呢啲電子科技,或者叫市民登記資料成為會員,就可以對消費者嘅購買行為有所紀錄;幾時買、買幾多,幾時重複再買,好多相關數據都會清清楚楚。」
他以使用信用卡舉例說:「市民碌卡就會顯示消費紀錄,例如話呢個人都成日驗身喎,咁保險、體檢同藥品相關嘅好多公司,就對呢啲資料會好有興趣。」同樣道理,其他行業很多公司,都可透過掌握市民資料,釐定企業的市場營銷方向和策略。他又形容市場很大,企業靠做市場分析,一來成本太高,二來都未必鎖定目標客群。
八達通公司曾賣資料
本港過去多次發生企業外洩或變賣市民個人資料的事件,其中最轟動是2010年7月,八達通公司被揭發自2002年開始,曾向6個商戶出售個人八達通、自動增值及日日賞客戶資料,於2006年起的4年半內,向商戶提供197萬客戶資料作推銷用途,獲利4,400萬元。後來八達通公司再發表聲明稱,除該6個商戶外,公司亦與3間公司簽署短期合約,出售資料。時任行政總裁陳碧鏵於2010年宣佈辭職。
■記者詹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