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周周稱張錯為先生,真擔心讀者誤會我耍貧嘴,把出入情場常常遇上的Mr. Wrong搬進閱讀世界,亂扣自以為幽默的大帽子。事實上《尋找張愛玲及其他》的「其他」都很可讀,現居美國的作者原來十二歲由內地赴港唸九龍華仁書院,直至中學會考後才轉往寶島,那幾篇彩色青春的追憶極具參考價值,何況還附印珍貴相關圖片。不過遺憾的是書在台灣出版,編輯可能不諳茶餐廳式俚語,譬如「胡金銓才清楚知悉,我是如假包換的『書院仔』」介紹的那個地方色彩名詞,大概頭上少了個「番」字,而五六十年代貓王影片「重覆出現在無數電影院的公餘場合」,似乎又被添上了莫須有的尾巴──不是暗喻「扯貓尾」,只是我們那代的小影迷對「公餘場」有溫柔的回憶,覺得無端端殺出一個「合」太掃興。
另外「占士甸」以「詹姆士狄恩」面貌亮相,當然是身不由己,港台翻譯南轅北轍,既然歸宿在台灣,只好嫁雞隨雞。先兩年楊凡導而優則寫,榮獲邀請擔任客席校對的我發現他筆下的Hollywood一時一樣,建議從一而終,得到教人自悔粗心的答案:「文章背景是台灣就用『好萊塢』,香港呢就用『荷里活』。」呃,職業病發作了,讓我丑人做到底吧:如雨後春筍的副產品令張錯喟嘆「張愛玲真是無所不在,即使她不要這世界,這世界還是沒有放棄她」,繼而宣稱,「可是一切都太晚了,對成名要趁早的張愛玲而言,一切都是遲來祝福」,哎呀媽媽咪呀,怎麼又把「出名」和「成名」混為一談了?蔡康永難道是錯先生忠實讀者,所以好學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