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講過,因為互聯網,學習機會已是無處不在。只要你家中有一台電腦,毋須儲錢去外國,都有機會躋身頂尖大學的課程,並考獲證書。這類稱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譯作「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美國幾間常春藤大學,還有史丹福和麻省理工學院等都有提供。史丹福大學曾經開辦一個關於人工智能的課程,就有16萬名來自209個國家的學生一齊上堂。
能容納16萬人的課室,當然只有互聯網。該課程的講師是Google研究總監Peter Norvig和前任Google副主席Sebastian Thrun。Peter Norvig曾在TED演講,說人工智能課程講的明明是最領先的意念,但上堂竟和14世紀沒有分別:他站在講台,拿着教科書;台下有學生抄筆記,亦有人打瞌睡。於是他開始思考打破傳統模式,將授課內容拍成一條又一條的影片放上網,每條影片設有時限,學生須按時觀看、定時完成作業,通過審核才能獲頒大學發出的證書。
討論區熱烈互動
他說自己不着重學生背誦大堆方程式,反而重視讓他們用新的角度理解世界,而MOOC最重要的是授課影片必須具質素,討論區亦需有熱烈的學生互動。課程推出,兩周內已有5萬人報讀,最終報讀人數高達16萬。
香港的學校開始流行講「世界教室」,意思其實就是去各地遊學。MOOC這類才叫真正的世界教室。試想,未來十年,MOOC只會日益普及,屆時學生面對的可能只是怎樣去找尋有質素的MOOC。當然,先決條件是學生本身有着滿腔求知慾,否則,若一早已被默測考榨乾,讀書為考試,考試為畢業,那麼就算Google總監帶着一堆知識、經驗和眼光,站在他面前,他也只會無動於衷。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