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擴建堆填區 破壞棲息淡水塘 小鷿鷉被逼遷垃圾旁

政府擴建堆填區 破壞棲息淡水塘 
小鷿鷉被逼遷垃圾旁

【本報訊】位於屯門稔灣的新界西堆填區明年開始擴建,工程將收回一個面積達12公頃、屬水鳥小鷿鷉(粵音:闢梯)棲息地的淡水塘;按環評要求,環保署須重置淡水塘,但選址竟在現有堆填區內,日後距離運作的堆填區僅數百米,因臭味、噪音、地下污水及堆填氣體的潛在風險,新塘被環團質疑不能吸引水鳥重回棲息。環保署稱仍在構思階段,將確保措施符合水鳥棲息要求。
記者:林偉聰

新界西堆填區明年起展開擴建,擴建的範圍多達240公頃,當中包括曾咀煤灰湖及旁邊一個面積約12公頃的淡水塘。由於該淡水塘是長居香港的水鳥小鷿鷉的棲息地,政府顧問報告認為有一定保育重要性,因此擴建計劃的環評報告建議為因項目而損失的淡水塘作補償,重置淡水塘以提供棲息地。

距離新堆填區600米

不過,根據環評報告,重置淡水塘的選址竟然就在現有堆填區範圍內。現有的堆填區將於2019年關閉,並隨即展開3年多的修復期,報告建議修復期後在原堆填區重置水塘;重置後淡水塘會與堆填區的擴建部份並存,規劃圖顯示兩者相距僅約600米。
整個擴建計劃共分6期,現有的淡水塘位處第5或第6期工程,根據環評報告的進度計劃,現有淡水塘最早在2021年1月、最遲在2022年1月就會被收回;不過由於重置工程在2022年3月展開,預料2023年4月才完工,換言之淡水塘屆時會出現1至2年真空期。
《蘋果》取得一份環保署去年12月給堆填區承建商升達廢料處理有限公司的信件,列明署方按堆填區合約條款,命令升達在現時的堆填區內建造一個或多個淡水塘,每個面積不少於半公頃,合共面積須達8公頃;信中詳細列明淡水塘的規格及配套,更指工程須具彈性,日後如有需要,可將淡水塘改回作堆填空間。
據了解,環保署內部有人亦對做法有異議,質疑在堆填區旁保育有違常識,雀鳥根本不會到新塘棲息,認為做法純粹為了通過環評。
環保署回覆時表示淡水塘的實際位置及設計仍在構思中,指工程會由生態專家確保符合小鷿鷉棲息的要求。署方承認曾向承建商提供工程資料,但否認已經批出工程合約,亦無交代工程造價。

小鷿鷉是長居香港的水鳥。 葉大維/香港觀鳥會提供圖片

「雀仔撞彩先返到個塘」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認為方案屬實驗性質,成效成疑,指過去有不少堆填區全面關閉後透過綠化提高生態價值的例子,但屯門堆填區的最大問題是它只是局部關閉,運作的堆填區就在淡水塘的旁邊,「會唔會有車出出入入傾倒廢物?雀仔對聲音的容忍度相對敏感,如果咁近就起個水池喺度,唔好講其他嘢,會唔會淨係聲已經嚇走啲雀呢?」
余又批評當局工程規劃不周導致出現真空期,認為應先補償後填塘,「點解銜接唔做得好啲呢?雀仔唔識字唔識睇地圖,要雀仔撞彩先返到個塘,成個生態改善工程似乎薄弱咗啲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