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歐智華晤陳德霖

滙控歐智華晤陳德霖

【本報訊】滙控(005)一宣佈遷冊研究,金管局已表態歡迎,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亦在季績「回禮」,肯定該局「夠秤」監管滙控這間歐洲市值最大銀行。據了解,身在港主持發佈會的歐智華,其間亦與該局總裁陳德霖會晤,雙方亦一直有恒常見面。

倘遷冊 年慳稅78億

金管局及滙豐發言人,對陳歐二人是否會面查詢,不作評論。滙控昨在港收報74.45元,跌0.53%,倫敦微升至74.6元;因集團下月初舉行策略更新日,季績後券商多採觀望態度,高盛、德銀及摩通,均維持對其目標價及評級不變。
證券界亦引述歐智華前晚在分析員會議上透露,若總部遷離倫敦,按今年集團需支付15億美元銀行稅為基礎,遷冊可省回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稅款,「即使每股派息(DPS)增加5%」,所慳支出足夠增派股息之餘,還有剩可供營運。
巴克萊相信,滙控現時以12至13%,作為全面落實巴三要求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終極目標,此水平與金管局監督下的大型港銀相若。對集團遷冊判斷,報告指應從結合內地經濟角度考慮,其節省的銀行稅,可令滙控股本回報率提升0.3%至0.5%。
有評論認為,奉行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金管局,只在資金流入本港,承接美元沽盤時,才可被動增大銀行體系結餘,不像歐美央行,有危機出現時可自主「打大」央行結餘創造貨幣(所謂印銀紙),扮演銀行最後借款人角色。
不過分析反駁,自雷曼風暴後,全球監管機構已不再奉行,動用公帑拯救整間出問題大行的路向,即使滙控留守倫敦,萬一遇險要政府出手,當局亦只會「保住」其分隔銀行,不會拯救整個集團,各地市場以法人註冊的附屬公司,仍接受當地央行作為第一監管地,此正是歐智華所言,集團約8成盈利來源,早已接受金管局監督的理據;故滙控若遷冊本港,應不會等同22年前由香港遷往倫敦般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