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呎劏舖 讀者自定書價

50呎劏舖 讀者自定書價

隨港鐵西營盤站通車,東邊街盡頭開了間小書店「地攤」。攤主愛書卻不藏書,看完作自由定價放售,也比擺着封塵要好。地攤將不時舉辦讀書會,店內空間小,就移師店外行人路或鄰近的中山公園,攤主坦言,傘運令他學會善用公共空間,不受限於小小的「劏舖」。
面積50呎的地攤,內有約300本書,都是攤主喜愛又看過的,如詩集,夏宇旁立着袁兆昌、飲江與洛楓;整套《死亡筆記》附近有本楊學德,再過一點是卡爾維諾、羅蘭巴特;新書架上有史兄,以及一些傘運書。近門處還有一些由台灣扛回來的貓罐頭。無論新書、二手書或貓糧,全都無定價,無論多珍貴,「之前喺網上透露有黃碧雲嘅《揚眉女子》,好多人嚟問,但只有一本,先到先得囉,唔會炒賣。就算係蕭紅嘅絕版書,都唔會定價」

舊書出價相當新書

攤主說,每年書展看到書商設「10蚊」書架感痛心,「如果我係作者一定會好難過」。他認為與其由書商低價賣書,不如讓讀者自由決定價格。
他笑言,有時發球權交了給讀者,對方反而會不知所措,明明是二手書,出價卻相當於新書,有時會勸讀者「唔使咁貴喎」。現時平均一天一個買書客,收入已夠支付每月2,000多元的租金,「最重要係有生面口嘅人,見到有奇怪書,過來揭吓,多過想吸引本來已喜歡文藝嘅人特登嚟」。來訪者以街坊為主,有遛狗路過的,也有人來買貓糧餵流浪貓,而新書《矯情》的第一個客人,是住在附近的婆婆。
地攤店面小,攤主仍計劃舉辦讀詩會等活動,集合後移師中山公園,或店外的行人路、電車等,坦言是傘運的街頭論政啟發了他,「𠵱家咁仲靈活,真係打開對公共空間嘅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