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五四運動96周年,北京和本港都有紀念活動。令人驚訝的是,出席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的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在網誌中竟把五四運動描寫成文化傳承運動,呼籲香港青年學習當年青年學生,「要如飢似渴地學習中華文化」。有輿論關注到,過往也有出席活動的學生表示,五四精神就是尊重和包容。有輿論指,五四精神如此被和諧,這是香港中史教育的失敗。但更應關注的是,引致如此和諧歷史、如此失敗教育的動機又是甚麼?
發生於1919年的五四運動,導火索是當時的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上,未能阻止列強把德國在山東的殖民權益轉讓給日本。北京的大學生發起遊行示威,並演變成波及全國的抗議運動,當時最著名的口號之一就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學生的激進行動包括痛打駐日公使章宗祥、火燒交通總長曹汝霖的住宅。而作為這場運動背景的新文化運動,最光輝的兩面旗幟就是「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中共建政後則把五四精神框定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十年洗腦成效顯赫
資料顯示,香港是在2006年開始在金紫荊廣場舉辦五四升旗禮的,當年還邀請許海峰、熊倪等奧運金牌選手來港出席儀式。主辦團體當時表示,舉辦升旗禮目的是要啟發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和國家觀念,並未提及民主和科學。經過十年的洗腦,如今成效顯赫。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政府運動,在香港中學生印象中竟然成了尊重和包容。這不是教科書出了問題,而是政客誤導的結果。梁振英政府上台後,雖未能落實國民教育科,但洗腦運動已是無孔不入。他上台後的第一次五四升旗禮,即2013年的五四升旗禮,不只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等主禮,還同時舉辦以「尊重和包容」為主題的分享會,宣稱要倡導創建尊重與包容的社會氛圍。
尤有甚者,曾德成竟把傳承文化作為紀念五四的主題。其網誌稱:「隨着中國不斷發展、進步,國人正逐漸建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大家都應學習當年青年學生那樣關心國家、如飢似渴地學習西方,但也要如飢似渴地學習中華文化。」 這是把連中共都承認的民主、科學的旗幟都棄之如敝屣了,不只不要西方的民主,連西方的科學也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曾局長似乎比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還站得高、看得遠,習近平只提出了「三個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看來以後要發展成「四個自信」,加上曾局長的文化自信。
為袋住先營造輿論
再看看2006年時任總理溫家寶五四青年節到北京師範大學與師生座談時的講話,不難發現梁振英政府的言行偏離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有多遠。溫家寶是這麼說的:「我們今天講民主,就是要讓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民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就是要創造一種環境,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平等、公正、自由的環境中全面成長;就是要把發展民主和完善法制結合起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我們今天講科學,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遵循經濟規律、科學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就是要鼓勵創新,建設一個創新型國家。」
五四精神在香港被和諧,不見了民主這面旗,不見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從往年的只見愛國,到如今只見傳統文化和尊重、包容,這不只是對要求真普選的雨傘運動的背棄,更是對梁振英政府袋住先偽普選方案的背書。梁振英政府推行洗腦教育,不只是要執行中共對港人進行愛國再啟蒙的任務,同時也是要為推行其名為行政主導、實為反民主的政治營造輿論,否則怎麼膽敢如此扭曲五四精神、如此和諧民主運動?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