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靚籽:時裝絮語】
Denim patchwork(牛仔拼布)這股潮流由幾年前開始醞釀,就像每年春節前等待桃花盛開,由一朵、兩朵,到今年終於百花齊放。還記得二○一三年的春夏季,denim patchwork零星地出現天橋上;二○一四年不少大品牌如Rag & Bone、Stella McCartney、Alexander McQueen等展示denim patchwork的無限可能。由典雅的乾濕褸,及至波希米亞風的牛仔褲都有,讓不少設計師放膽在今年再下一城,大玩heavy的total patchwork。至於香港本地潮牌WOAW跟本地古着始祖美華氏,就合作推出denim patchwork“WOAWWEST”系列,美華氏店主蔡永定(Eric)說:「整齊拼貼方格的設計主調,更適合港人衣風。」
訪問之先,本地古着始祖美華氏店長蔡永定(Eric)就在我耳邊跟我說悄悄話:「其實我覺得亞洲人身材偏矮,難以穿出patchwork的味道,總是穿得像一個乞丐。」我的眼神立即朝向WOAW老闆、潮人潘世亨(Kevin)身上,「Eric說亞洲人難carry patchwork,你認為自己穿得好看嗎?」Kevin仍是自信滿滿地回答:「我個人比較亂糟糟,所以還可以,而且近年我真的愛上patchwork。」不少品牌這幾年不斷大玩拼布技巧,越玩越瘋狂,如Tommy Hilfiger,由幾季前簡單、大色塊的點綴形式,演變至今年全身overall 密集式破爛牛仔布的拼湊,將denim patchwork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今年秋冬季仍繼續鑽研。相比之下,WOAWWEST系列就顯得保守,整齊的方格或者七巧板的拼貼,只在短tee上點綴袖口和口袋,不過Kevin和Eric都認為這種簡單乾淨的設計更適合香港人簡單的衣着,「其實,日本的patchwork風格更加極端,設計heavy得一層又縫上一層的patchwork,我認為亞洲人都難以carry,在日本街頭都鮮有見到當地人穿着這種重口味的patchwork look。」
Patchwork變時尚始於Ralph Lauren
Eric十幾年前開始購買牛仔拼布的衣物,「以前很少品牌會設計patchwork,所以很難找到心頭好,而全身denim patchwork更是近年才流行。」Patchwork,源於一種修補的概念,最早出現於五千年前。直至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衰退,現實需求令拼布工藝發揚光大,但世界大戰後美國人似乎要將傷痛活埋,就連這種拼布技術都一併銷聲匿迹。「將這種patchwork精神變成時裝潮流的就是Ralph Lauren,其後還有Brooks Brothers。到現在,我始終鍾情Ralph Lauren,真的做得很用心。」然而,Ralph Lauren今季就像「隔岸觀火」,沒有參與天橋上這場denim patchwork大鬥法。或許因為環保設計是大勢所趨,或是設計師發現patchwork能令每年流行的牛仔look增添新意,紛紛向這種富挑戰性的技巧宣戰。Prada今季主力雖然不在牛仔patchwork,但她精妙地說出patchwork的精神:「它就像一場傳統工藝與現代的對話,將遺忘的東西再次呈現。」而Kevin則喜歡一個美日大熱的品牌NEEDLES,同樣以Prada口中「再造(rework)」概念作為設計的基礎,今年NEEDLES SS15“rebuild”系列中利用patchwork凸顯軍褸、牛仔褲剪裁,修飾體型更是一絕。
SS15 denim patchwork
WOAW
上環歌賦街11號地下(5月7日發售)
DIY牛仔潮物1變2
家裏總有一、兩件放在衣櫃底,過時不再穿,但又捨不得丟掉的牛仔單品。Denim patchwork精神,說到底就是「環保再造」,Eric教大家將一件牛仔外套,變成新裝背心和手帶。
變背心
變手帶
記者:陳芷慧
攝影:黃子偉、徐振國
編輯:容慧心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