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所以不願多言 - 林夕

懂得,所以不願多言 - 林夕

常言道:懂得,所以不願多言。
為什麼?如果兩個人都知道了一些局外人難懂的內情,多言無益,反誤了正事。白天不懂夜的黑,有什麼事情那麼難懂?多着,情緒病情是其一,同病相知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兼為我心憂。
是的,又說情緒病情,我懂得,反而在這裏多言,只為對知情與不知情者宣傳對情緒病基本法則認識,焦慮抑鬱,一定要得。
同病相知者最近問得簡短:如何?我也爽快回答:好些了,好在掌握了發作的節奏。然後,對方明白,就不再多言。我們有默契,不會把對方有一句沒一句的視為沒禮貌。
若是不知情人士一定會追問:什麼叫發作的節奏?如果那時我在病發作中,就會提不起勁回覆,索性一併公開解答。
雖說發作,但也不是廿四小時七十一與我常在,是有跌宕起伏的;雖說來去無因如愛情,但總有一些時刻,心跳稍微平伏歇息。例如我最初病發時,每晚準六時就開始昏眩,一有人約吃飯,就憂慮這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個人的觸發點與鐘點有差別,構成的節奏不一樣,若能掌握得到,已經夠脆弱的心理有了準備,就能順其自然,張開雙手:來吧,我等你等得快不耐煩了。你知道,等待不可怕,不知你幾時會來,才最折磨人。
如果能拿自己的災難開玩笑,算得上是幽默,那不妨如此反常地開懷地迎接,代替慘,又發作了的恐懼。幽默拯救不了世界,至少可以減輕病情,從懸崖邊緣把自己給拉回來。
這個節奏,抑鬱症患者也會有,有時很嗨到天上去,講很多話,有時低到井底裏,講句話都要費許多力氣,此事非局外人所能理解,理解也未必能完全體諒。抑鬱症非我本行,有興趣知情人士可找找李誠教授寫的《九鬱一躁》以及《吾躁吾鬱》讀讀,讀後無病的會聽懂病者呻吟,有病的知情了,也就識趣了。
懂得,才幽默得起。
有人問:你認為找一個深愛你的人難,還是遇上一個懂你的人難?我說:當然是前者,若愛情與情緒都是一種病,同病相知者都互相懂得,那麼多人寂寞,你何必自覺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