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被邀到秘魯授課,當然不能錯過在木桶清單(Bucket List)(見註)刪除一欄的機會。
香港出發到雪梨,轉飛到智利工作兩天再飛到利馬(Lima),而這只是旅程開始,從這裏轉飛到Cuzco(庫斯科)古城,過一個晚上再坐兩小時四驅車加兩小時火車和半小時巴士才到達,用萬水千山來形容一點兒也不過份。
Machu Picchu(馬丘比丘)實為老山意思,當然山有多老便無從考究,見面後才知它實在貌不驚人,在眾多宣傳照片所見的峻峭山𥧌並不是老山而是Wayna Picchu,即幼山之意。
問導遊何解此地不以幼山為名,答案很簡單:「老山較高。」故此不論古今中外,夠大便稱王。
Inca(印加)文化可能未及中國或埃及深遠,但其建築技術之精準絕對媲美萬里長城或金字塔,Machu Picchu古城建於1440年,單是地點已夠嚇人,海拔2,400公尺的安第斯山上建一座城池的難度可想而知,山上沒有太多平地,他們便以梯階或平台增加平面,並建引水道供應所需。
平台上除房子和種植田地外當然還有神殿,一般遊客也很容易察覺那所是神殿,因為所使用的石磚特別巨大亦打磨得極為光滑,石磚接口完全緊密,更奇妙是所有巨型石磚牆均輕微內斜,目的是減少地震破壞,若非以高深數學計算安排,這樣艱巨工程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今天的Inca文化蕩然無存,純Inca族人近乎絕種,原因很簡單,14世紀西班牙人侵佔秘魯作殖民地時刻意清洗種族,打着天主教旗號的西班牙軍人聲稱神殿的奇妙建築是謂魔鬼手筆,大肆破壞後便在原址基石上建起他們的教堂,反抗的Inca族人被殺,不反抗的便成奴隸。
時而久之Inca文化便在地球上消失,而Machu Picchu得以保存是因它在西班牙入侵時尚未完工,再加上地方偏遠,很快便被野草遮蓋,埋藏400年後才被美國探險家Hiram Bingham重新發現。
文化是人類瑰寶,消失了便難以重拾,刻意破壞當然是禍,但若不加以用心保存亦不會是福,香港在百年殖民地生涯中建立其獨特文化,獅子山下互助精神曾是我們的文化,但經濟巨輪下貧富差距變得兩極化,我們也漸由互助變作互爭,當然互爭也可以成為香港文化,但這絕非港人之福。
老山的Inca文化被追求金銀的西班牙人徹底破壞,只盼望獅子山的互助文化不會被金銀破壞。
註:美語「Kick A Bucket」即死亡意思,故此死前要做的事情也稱為Bucket List。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