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守舊政策阻「建築廚餘」變身 - 李八方

八方人物:
守舊政策阻「建築廚餘」變身 - 李八方

【本報訊】政府為覓地建屋不惜向綠化地帶「開刀」,建築設計師何周禮想出善用「建築廚餘」來增加土地供應,將荒廢校舍、低使用率停車場,甚至天橋底改建作社區設施用地,騰出空間建住宅。但他指現時政策容不下創意設計,「就如做變性手術,點可以一般準則去量度」,建議政府設小組研究善用被遺忘的城市空間。
其實這些創意設計不難在市區找到,何周禮近年不少作品都由「建築廚餘」改建,如他近年將房署轄下位於小西灣的棄置校舍改建為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和僱員再培訓局的兼用基地。他接受本報訪問時指,設計時難度很高,因舊校舍結構未必合乎現時需要。他需將六成結構拆除,加裝中央冷氣系統亦所費不菲,更要令兩個機構做到兼容又各有特色。

改建做社區設施

另一項目則是將石排灣邨一停車場部份位置改建成青協M21創意媒體中心。何周禮指該停車場使用率偏低,故可騰出三分之二樓面作改建,工程期間停車場雖然如常開放,但未難倒他,「最難反而係停車場欠缺風、火、水、電、渠,即係通風、消防、供水、供電及排污設施」。整項工程花去2,500萬元才完工,變成集戲院、錄音室及拍攝場景於一身的基地。
銅鑼灣鵝頸橋底的香港婦協郭得勝服務中心亦是何周禮代表作之一,在橋底加建空間除了要有足夠採光和通風外,地底坑渠和煤氣喉亦是工程障礙,故找適合的天橋底着實不易,結果以上3個項目分別為他贏得今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社會福利建築類別的3個卓越獎。
何周禮認為,香港仍有不少這類「建築廚餘」,可以改建做社區設施,「城市仲有好多空間,如溶洞、地下城,甚至天台都可綠化做空中花園」。工程最大難題其實源自政府政策,「最難係將圖則交畀政府審批,呢類舊建築物好難完全符合現有建築物條例,就如做一個變性手術,點可以一般準則去量度?結果圖則來回好多次先批,難過起幢新樓。」他建議政府應設專責小組作詳細研究,並簡化改建程序。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