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日本貓畫家:未聽過獅子山

【文化籽】日本貓畫家:未聽過獅子山

【文化籽:周末藝遊】
有些事情直言道破沒有意境,稍作比喻才更引人入勝,尤其藝術。日本藝術家Pepe Shimada喜歡以貓入畫,用貓咪來表達人生;本地藝術家迪嘉則喜愛以嬰兒入畫,借其軀體探討不同主題。

黃色巨貓猶如山峯,蹲在維港一端,日本藝術家Pepe Shimada描繪香港的貓畫,令人不禁聯想起獅子山。實情是他連獅子山也沒聽過,只是憑感覺將不同事物畫在一起,畫中所見並非真實景象。
來到位於太子的藝廊「走馬燈」訪問Pepe先生時,他絲毫沒有藝術家那種孤傲氣場,反而那笑容可掬的中年大叔外貌令人覺得親切。走進展覽空間,看着牆上那可愛的貓咪畫作,確實難以想像是出自Pepe之手。這是他在香港第二次個展,距離上次在中環藝穗會舉辦的首次個展還不到半年時間,三十幅展品中竟有廿五幅新作,創作速度也算驚人。「我不知道這是否算快,只是不斷畫的過程中靈感也接連出現。」
他說繪畫靈感源自旅行與音樂,一直以來這三件事情也相輔相成,「創作音樂時會浮現繪畫場景,繪畫時也會出現音樂符號,它們對我而言是共存的。」上次來港舉辦展覽時他曾到街貓眾多的南丫島尋找靈感,這次反而是到了峇里島。「南丫島舒適悠閒,給我的感覺跟印尼峇里島很相似,節奏都很慢。」雖然離開南丫島的船最終到達熱鬧的中環,但他總能找到休閒感覺,不為都市人的匆忙步伐所感染。在峇里島也一樣,他時而飲啤酒時而游水,時而畫畫時而玩音樂,隨興所至,新作也盡顯峇里島風景,貓咪或許代表着Pepe現實生活所做的一切:飲椰汁、划船、做陶瓷、彈Ukulele……
貓貓表情多多,場景也非常生活化,作品很快便被貼上擬人化標籤,但他覺得是擬貓化。「我不是把貓畫進人的生活場景,而是把人畫成貓。」細想也有道理,飲着椰汁、彈着Ukulele,這不就是他在峇里島旅行的生活嗎?「有時是個人的感受,未必是真實畫面,可能是不同畫面的拼湊。」細看兩幅維港畫作正是如此,一幅是白色貓咪拿着蒸籠點心,背景是坐滿貓咪的摩天輪;另一幅則將貓咪畫成山峯,前景是一排貓咪熊貓小狗在玩耍。Pepe將對香港的感覺或生活的有趣事物,透過筆下貓咪表達出來。
畫這麼多貓,想必也養了不少貓咪吧?「很可惜啊,沒有呢。我經常不在家,所以沒有養貓,倒是去不同地方也可接觸到貓咪。」回想起十多年前在日本一所老屋暫住時,他每天和流浪貓相處,觀察到很多貓的形態,自此對貓感興趣,畫起貓來。在日本時也辦過展覽,沒想到數年前反而在台灣走紅,先後出版兩本貓書《Pepe桑的貓咪人生》與《遇見100%的貓咪:interview by Pepe桑》,既舉辦個展又出專輯《貓樂》,且在展覽開幕時獻唱,來到香港也不例外,以原創歌曲《貓》帶起現場氣氛,還即場示範畫一百隻貓咪。

Pepe經常憑感覺將不同事物畫在一起,有時畫面雖熟悉,卻並非真實景象。

Pepe專程前往峇里島旅行兼畫畫,他說南丫島的舒適感覺跟峇里島很似。

Pepe喜歡音樂,作品中常見貓咪彈Ukulele。

連自畫像也少不了貓咪與Ukulele,可見這兩樣東西對他有多重要。

展 覽

「貓貓與朋友們的每一天」Pepe Shimada畫展
展期:即日起至5月7日
地址:太子太子道西204號2樓「走馬燈」

開幕當日Pepe先生唱了幾首原創歌曲,更即席示範畫貓咪。

趕上新列車 月台中思考生死

生命旅程中有無數月台,車開車停、人來人往,匆匆又到下一站。如果將本地藝術家迪嘉的每次個展視為列車的一站,這次剛好是第八站,展覽以《月台》為名,或許是在強調:我已決定踏上新的列車,重新再出發。
在新蒲崗一幢工廈的「月台」裏,牆上及地面分別放置着迪嘉的兩組最新作品,迪嘉的女兒正圍繞着兩組作品之間的空間跑着,她或許沒有察覺這是兩組作品之間的無形界線,但觀眾卻能感覺到兩者的不同。迪嘉九年前開始其藝術生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他常以民間傳說等為題材,透過筆下可愛童真的嬰兒角色表達出來,新作雖然中國文化元素變淡,但仍見親切可愛,這在其地面部份作品可見一斑。閱歷增加,對生命的領悟也有所改變,他開始思考生死與靈魂觀念,正如牆上部份作品,以臍帶嬰兒象徵生命尚未開始的階段,探索生命奧秘。兩部份作品的主體均是嬰兒,主題卻形成強烈對比,在同一「月台」裏並駕齊驅,結果會走向甚麼終點,視乎你是否能走進藝術家的「月台」。

牆上部份作品以臍帶嬰兒象徵生命尚未開始的階段,是迪嘉新的創作方向。

地面部份作品依然充滿童真,貫徹迪嘉一向的風格。

展 覽

「月台」迪嘉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6月12日
地址:新蒲崗大有街35號4樓「奧畫廊」

展覽內容分為牆上及地面兩部份,主角都是嬰兒,背後卻探討不同主題。

記者:劉東佩
編輯:黃子卓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