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賭的根性在香港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賭的根性在香港 - 利世民

香港人向來賭性濃烈;股票地產固然長期有市場,就連手機手錶紀念鈔,統統都是賭的對象。我好奇的是,這份賭的根性究竟是怎樣孕育出來的。
第一個可能性,就是因為香港的資產價格在中長期而言,都是升多跌少。可是除了香港,世界也有不少地方,有類似情況。像美國在過去三十年,一樣是逢股災入市必賺,長期持有地產亦是保本之道。當然,美國也有財演如Cramer教散戶炒股,又或者富爸爸叫人買地產,但氣氛絕非香港這種甚麼都可以炒到天昏地暗的文化能夠比擬。
假如預期資產價格長期上升,最理性的行為應該是長揸。事實上,股票和地產有不少實力派,賺錢真正原因是贏在持貨能力比人強。可是像紀念品和最新的手機手錶,這些明顯是有時限性的投機行為,每個參與者都知道是拋接火棒的活動,重點是每個人都相信自己不是最後的一棒。
昨天在有線《Money Café》和呂大樂教授討論這個問題,找到了第二個可能性,就是香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被灌輸一種思想,就是只要找對了方法,就可以在制度中跑到最前,攀到最高。
換句話說,每個賭徒,都相信自己有套「無敵波纜」又或者「無敵馬纜」,甚至連六合彩百家樂骰寶,他們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冥冥中的隨機,找到別人見不到的趨勢和模式。「有做功課㗎!」無錯,每位股市樓市甚至各種大大小小市場的武林高手,都會相信自己的「屈機」套路,是經過苦練的成果。
他們不會知道,更不會承認,命中的一招,究竟是運氣還是技術。
可以說,香港人賭的根性,源於對自己的信心,而賭的行為,則是不斷肯定自己的過程。我觀察過不少業餘賭徒和炒家,他們根本不是為錢,那一筆橫財,理性計算也不夠維生,但是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就是為了得到肯定的勝利時刻。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