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手推車Iron Man

【專題籽】手推車Iron Man

【專題籽:舖仔小店】

尋找香港一

新時代新理念衍生各種「第一家」,也讓曾經的「香港第一」淡出變成「香港唯一」。於是我們開始搜集各式各樣,記錄我們足迹的「香港一」故事。

銅鑼灣,一小時,二十六架。我細心觀察手推車使用情況,得出數據。左耳聽到車輪滾滾,右眼同時看到人單手瀟灑推貨,它的曝光率超乎預期的高。我承認我從沒留意,因為此物實在太過尋常,直至認識了手做手推車三十年的李鉅鴻。他是現在唯一懂得從無到有,把鐵料變成車的師傅。這平凡的勞動階層恩物,原來多麼的不平凡。

有些東西,零存在感,但沒有的話,你會好頭痕。世上如沒手推車,送貨工人得靠臂彎搬搬抬抬,起碼多花兩倍時間。一架車仔,能屈能伸,負重驚人,慳力省時,絕對值得經濟達人研究它對香港GDP的貢獻。
上環手推車店超記開業逾半個世紀。鐵匠李潤超本來造鐵床,可是其生命力之頑強令生意停滯。後來因為制水,便順應市場造鐵水桶。可是制水問題畢竟會解決,窮則變,他想到造手推車。兒子李鉅鴻說:「如果爸爸可以讀書,以他的智慧,肯定是個工程師。」當年搬運,主要依靠人力,李潤超憑自己的想像,造出省力的手推車。由於負重必會損毀,自然有「返頭客」,生意長做長有。
李潤超有六名子女,李鉅鴻排第五,是唯一繼承父親手藝的一人。十八歲時,他本任職飛機維修,後來辭工回店舖幫手。他口中的爸爸,寡言兼且臭脾氣,「他從來沒教我怎樣造,我只能在旁偷師。」或許是遺傳了爸爸對機件的靈敏頭腦,他很快上手。其他前輩夥計只會做手推車的一部份,反而他這「太子爺」十項全能,可以獨擔大旗,造出一台車。重情念舊是上輩人的美德,爸爸在他眼中是刀子嘴,豆腐心,「他退休前千叮萬囑我不能炒夥計,說沒他們就沒今天。我讓他們全做到退休。」爸爸離世二十多年,他自問一直用心製造每一台車,沒敗壞「超記」名聲。直至六年前最後一名老員工退休,他便開始獨守父業。

李鉅鴻謂從零開始,改鐵料、燒焊、裝嵌好一台車,大約要花兩小時。

除了一般手推車,父親李潤超約五十年前還研發了首部有煞車手掣的車款,落斜安全得多。採訪當天,他邀請了鄰舖的友人阿智試坐於斜路滑下。

設煞車手掣
此乃李鉅鴻的改良進化版,組件更細緻。他謂平日推着一噸重的鐵料落斜,沒它不行。

店舖外擺放各式鐵料,隨時讓他大顯身手搞創作。

他自製量度工具,令每部手推車的車架扁鐵位置都恰如其位。

堅拒用國產鐵

手推車順暢、耐用與否,看工匠是否執着分毫之差。車主要由實鐵車架、推手、摺叠鉸位、車軸、支撐車軸的「馬」、車輪等組成,組件只要稍有偏差,隨時令「駕駛者」更耗力。採訪當天,他示範如何造出一台車,動作流暢,有如表演。「現在外面常見的手推車都在大陸造。香港其他店,只懂略為改裝,要特別訂做,他們都會叫客人來找我。」說時一臉自豪。
超記的出品外貌就與坊間的不同,鮮綠色車身特別醒目,「外面的用除紋油,易剝落,我用手掃漆,比較費工夫,但我還是堅持。」維他奶、Dairy Farm等都指定用超記的車,貪它耐用好推,不用經常修理。「外面的車用大陸鐵料,馬又做得求其,不能負重太多,推得一年半載就要報銷。試過幫手修理,一燒焊噼嚦啪嘞,似燒炮仗,雜質實在太多,唔好再搞我。」超記一直只用台灣及日本的角鐵,一台車用上五年都冇問題。可是價錢貴一倍有多,貴買平賣的歌仔不是人人懂得唱,「單靠造車就死了。」
幸好,店舖夠開揚,途經的伯樂多的是。漸漸有人找他造各式手推車,運布的、運氮氣的;有人要他造家具,飯桌書櫃床架吊燈;附近的藝廊則請他造放置藝術品的托架。怕悶愛玩的他喜歡挑戰,你講得出他做得到。他還與本為客人的外籍友人參加Red Bull的賽車與飛機大賽,親手造車架及機身,講到眉飛色舞。我相信如果他當年繼續升學,他會是個出色的工程師。「我把讀書的機會留給兒女。」整個訪問,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他都把兒女掛在口邊,皆因他們都不在身邊,兒子在美國,女兒在國內讀大學。他笑謂:「店舖我玩埋二○一六年就唔玩,他們畢業我就可失業了。」雖然他年紀不大,但早年因沒機器輔助,要用人力與鐵料搏鬥,已經五勞七傷。為別人省力,自己卻得在最好的年華辛苦勞碌。手藝失傳不免可惜,但見他談到退休大計那笑意,才明白懂得放下,也是一種幸福。

液態氮專用車
此乃為香港大學特製,運載液態氮氣樽用的車款,特別裝上氣胎車輪避震。

手推床
他曾為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Seth Denizen製作靈感源自手推車的手推床及飯桌,Seth極度滿意。

父母讓他當手推車是學行車,扶着推手慢慢學行。

李潤超五十多年前創業,初期主力造鐵床。超記原址在摩羅街中心。

小時候家貧沒有玩具,他(中)與其他街坊小孩就把手推車當玩具,會叫它為「BB車」。

超記
上環東街21號地下

桌椅套裝車
Seth與友人早前構思把手推車結合摺凳造成方便的桌椅套裝,借助李鉅鴻的巧手把它成真。Seth後來在雨傘運動把它捐給救傷站。

參賽作品
二○一二年他與友人參加Red Bull鬼馬飛車,贏得亞軍。超大車架又限重量,一度考起他。右圖為其太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Red Bull、Seth Denizen提供

記者:葉青霞
攝影:李先煜、徐振國
編輯:黃子卓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