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回味舊時景 - 鄧達智

光影回味舊時景 - 鄧達智

都說1955年荷李活電影《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由威廉荷頓並珍妮花鍾絲帶領觀眾眼球,遊覽香港未發展、重創前山光水影最優美。
60年代初,又是威廉荷頓,與關南施從低層香港仔、灣仔、大坑一帶,有別《生死戀》山頂上層社會,《蘇絲黃的世界》標誌香港平民社區、酒吧、大牌檔、菜巿場、木屋區。今天看來,60年代經濟仍未起飛的香港可觀性極強,獨特性舉世無雙。
很多年前某週末,從蘭桂坊Disco Disco蒲過,照例回去元朗老家。打開深宵粵語長片放映時段,是無綫?是亞視?正播放50年代末,白燕、張活游、梅綺、李清、黃曼梨、馮應湘、李月清主演《大雷雨》。惡家婆黃曼梨放白燕一馬,讓駝背兒子李清陪同白燕回娘家賀壽,取水路,小木船沿河過處,背倚小松山面向良田水道,完整明清烏瓦頂青磚牆古村,從右到左全面展示……以為是南生圍。
南生圍依傍山貝村雖古,何來官宦家族標誌「鑊耳屋」(安徽、江西建築特色:馬頭擋之粵化風格)?
香港新界古老家族不少,唯鑊耳屋獨獨存在於吾鄉屏山,更是老家所在那條長巷,我們幾代人生長、離去、再回來有繫這唯一擁鑊耳屋古巷。凌晨電視畫面傳來,怎能不震撼?
電影光影過眼煙雲,雖說不實在,時光流逝唯它保留最真。
朋友說我太懷舊,停留舊戲50、60、70,甚至80年代,在意不單舊時人情世故,更着眼去日風景。如畫不如畫?並不重要。
重要是眼熟,有我們及香港歷史曾經的記認。
看今天香港地標、景色變動,猶如內地近年急劇切割前生的發展方向。「改天換日」是共產主義理想,與一部分香港人期望保存歷史事實取向,存在分歧。(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