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得,唔死唔得(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一定要得,唔死唔得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一定要得!This is an order.
北京對梁振英這樣說;特首對政改三人組這樣說;中聯辦對建制派這樣說;特區官員對溫和泛民代表這樣說;傳媒老闆對編採人員這樣說;政府新聞署對廣告公司這樣說……。
「一定要得」的口號,既是自我期許,也是自我麻醉。問責團隊必須全體總動員,不停落區推銷政改方案,一來證明內部同心,二來表示效忠中央,三來確認已盡全力,所以內部再沒有人敢提出懷疑異議。
雖已明知半數或以上市民反對反感,及肯定少數或更多激進政黨組織會全程狙擊,政改三人組及特首仍肯赤膊上陣,為的當然是要向中央表明自己如何堅守立場、迎難而上,但同時知道沒有必勝把握,甚至有慘敗(慘勝)可能,所以不斷事先張揚:反動勢力太大,運動早遭破壞,若不予以迎頭痛擊,香港死不足惜。
特首一再譴責和挑釁異見分子,視他們為死敵;又聯同政改三人組及建制派,不斷標籤批評者受制於外部勢力,目標是推翻中共政權;這種「大敵當前、不怕犧牲、困難何懼、勝負不計」的態度,其實是為自己的無能甚至失敗預設下台階。不過即使特首及其團隊早已有此部署,公眾仍可由他們的一舉一動,清楚看到負責官員的辦事能力、專業經驗以至思維邏輯的優劣。
八三一人大決議的過早(或太遲)推出,是否打亂了政改三人組諮詢市民,爭取民意的部署,如今已不需再討論,但由八三一以後的宣傳策略,港人已可清楚看到,特區政府根本沒有任何決心及誠意去收集及反映香港人對八三一人大決議的真實反應及意見,以致許多本來有心把雙方距離拉近的學者、政黨代表以至問題專家全部變成「多嘴街」甚至是建制派的笑柄。
由「機不可失」到「一定要得」的宣傳口號,也可以看到政改三人組的「得過且過」。「香港一定得」的亞運宣傳口號及笑話記憶猶新,政改三人組居然視若無睹,甚至更放肆地把「一定得」提升至「一定要得」,這種「目中無人」「自視過高」的自我期許,恐怕走遍全城,也找不到一個廣告或公關專家會同意認為這是一個合適的宣傳口號。單以創意而言,已沒有創作人會肯這麼肆無忌憚地「炒冷飯」,若不是同屬政府部門的宣傳運動,說不定「一定得」的作者可以把「一定要得」的作者以抄襲理由告官;如果政改三人組對諮詢及爭取民意真正重視,現應向全港以創意見稱的界別專家徵求出色創意口號及宣傳點子,而非重蹈覆轍,把一個本已惹來非議的口號循環再用。
同樣道理,落區向市民推銷政改,曾蔭權在「起錨」一役中已「撞過板」,論者對其中的成敗得失亦早有詳細分析,如今政改三人組東施效顰,新意完全欠奉,只予人全程「離地」「高官出巡」的感覺,這樣的「面對面接觸」「零距離溝通」,若不是自我麻醉便是自欺欺人,更可笑的是特首還為此沾沾自喜,完全不理市民的真正反應及反感,還一再公開保證自己會繼續這樣做。

反面宣傳難令議員轉軚

特首及政改三人組努力爭取的目標,只是立法會的五至十多票,這些票是否早已為中央及中聯辦的囊中物,相信很快便會揭曉,但特區政府迄今的所作所為,完全幫不到手持這幾票的議員華麗轉身,反之往往只會令他們更尷尬,最少也不敢公開聲援或附和任何特首及政改三人組的言論,有時甚至要劃清界線,惟有那些在外圍搖旗吶喊的自稱「溫和泛民派」才敢一再出聲為政府的宣傳造勢。
平心而論,如果民意早已歸邊支持「袋住先」,特區政府只要找到一家出色的廣告公關公司,一定能做出一系列的動人廣告,忠誠反映民意的最新走勢和理由,因為廣告反映的是不折不扣的事實和民情,為甚麼特區政府不這樣做,當然或會有其背後真正原因或難言之隱,但更大可能是負責人的無知及無能,又或是根本不想成功推銷,以免自己大權旁落或露出本相。
特首不斷強調自己繼續落區無難事,譴責狙擊者因害怕官員接觸市民而要搞事,這種思維邏輯恐怕全世界也難找到另一人認同。香港特首及有關官員不論何時何地公開發言,傳媒不論歸邊與否也會大幅報道,比例甚至高於美國總統(根據前新聞專員何安達的統計);市民支持政府的比例若已過半數,傳媒報道及訪問對象的命中率必會反映,接觸的需要也相對可以不用太高;但特首會否及如何保持與市民「零距離溝通」,其方法與次數有目共睹,講得出便要做得到,我們的特首及政改三人組是怎樣的人,到了今天,我們還看得不夠清楚嗎?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