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冊回歸要先清除障礙

遷冊回歸要先清除障礙

【財經分析】
當1990年,前滙豐大班浦偉士宣佈,成立英國註冊的控股公司滙控(005),為集團全面遷冊鋪路,有本地財經報章訪問浦偉士後,以「政治形勢促成的商業決定」為題,形容這項世紀遷移壯舉。今年是滙豐在港誕生150周年,滙控因重稅苛罰促成回巢研究,股價雖然即時舞高,但西向東移能否成真,現實及技術障礙,絕對不少。
不過,或許正如浦偉士當年在訪問所言:「宣佈重組的時機不當(回歸前)?何時才適當?很難說甚麼時候才是良機……滙控股價在公佈翌日的表現,已顯示市場對重組計劃抱持肯定的態度。」
面對股價低沉股東施壓,滙控重拾擱置了4年的遷冊研究,股價即時有正面回應。但所謂遷冊,實際所指為何?
控股公司的註冊地及營運總部的常駐地,便是一間國際性機構的駐紮根據地,而實體註冊地與接受主要法規監管(Home Supervision)的地方,通常在同一市場,很少分割兩地;同樣,集團總部註冊地,亦多數為公司股票的第一上市地。
現時滙控在倫敦註冊,集團接受英國監管當局主要監督,繳納英國稅率,旗下附屬公司則仍受經營所在地的監管。

或涉內地跨境溝通

實行超級監管機構模式(負責銀行、證券、保險業等監管)的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在08金融海嘯後,一拆為二,變成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及審慎監管局(PRA),執行監管工作。
作為歐洲最大市值銀行,滙控現市值已逾1.4萬億元,無論資產、業務種類及人手規模,與九十年代初遷冊英國時已不可同日而語。
本港實行專業監管模式,若滙控遷冊回港,金管局將會作為滙控主要經營所在地的監管把關人,以滙控的龐大市值及複雜業務架構,任何動作對本港市場構成的影響程度,或牽涉內地監管當局的跨境溝通,凡此種種,滙控管理層在研究註冊地時,都會通盤考慮。

較少董事熟識亞洲

滙控的增長搖籃來自香港,不過,環顧目前董事局內,對亞洲市場有深厚認識及實際經驗的董事,除行政總裁歐智華、非執董兼滙豐銀行副主席查史美倫,及曾在亞太區工作一段時間的財務董事麥榮恩外,其他成員均屬歐美公私營企業背景出身,他們對滙控遷冊香港的效益評估、價值釋放以至歸屬認同,有多大迴響值得商榷。
傳聞管理層早於去年下旬,曾考慮提呈董事會,重啟總部註冊地的研究,但本港發生佔中,海外市場對本港穩定性及局勢評估,陰晴未能掌握。分析指,後佔中及後政改時代,中央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支持,政策優惠的提供,亦可能產生新的變數。
《彭博》引述分析員估計,因滙控在港已有業務根據,遷冊所涉支出約15億美元,不會太大。與集團每年在英國繳交的銀行稅及其他徵稅、利得稅及營運支出比較,遷冊回港節省費用之巨,昭然若揭。現時英國公司稅率普遍介乎19%至30%,本港利得稅僅15%。
無論年底檢討結果如何,滙控是遷冊本港抑或留守倫敦,起碼在「搬竇」憧憬及釋放亞洲價值等刺激下,久未波動的滙控股價,短時間內料有一番炒作。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