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滙豐最賺錢的市場,仍然是香港。九十年代,滙豐透過收購和重組,演變成一間國際銀行。事實上,由七十年代開始,滙豐已經往外併購。要知道,資本市場的運作,具經濟規模效益,理論上是越大越有優勢;滙豐亦非唯一乘全球化的趨勢擴張到世界各地的銀行。
上世紀的過渡期,不少英資從香港遷冊出去,當中或多或少都有點政治考量。不過,這些公司不以香港做總部,不代表它們不在香港做生意。香港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沒有人會因為鬥氣放棄這個市場。
有些生意,不是單靠質量取勝,還要政策的配合。當政府的結構和取態有不穩定因素,有人會選擇套現退出,也有人趁低吸納,其實雙方都是借機賭一場。當年英資退出讓香港華資購入了不少優質資產,當然也有華資購入的公用企業表現只是一般,甚至市場不斷萎縮。說到底,政策的取向,對這些行業的長遠回報率有極大的影響。
上星期傳出滙豐考慮遷冊離開倫敦。民族狂熱分子,很容易會一廂情願地相信,滙豐是為了討好大中華和亞洲。對不起,一間國際銀行,不會虛無飄渺地為了討好一個政權,又或者一個地方的存戶和投資者,而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說到底,作為一家國際銀行,總部所在地只有兩大考慮:一,稅。二,規管。
香港低稅,規管簡單透明度高,條件不錯。唯一輸蝕之處,就是香港官僚腰骨不夠硬,歐美的執法機構只要派個洋人說三道四,港官就先自亂陣腳。在這一點,新加坡勝過香港。很可惜,在港英年代,香港本土的政務官,只是師爺材料,並沒有訓練出一套不卑不亢的本事,讓香港立足於國際,跟歐美執法機構有傾有講,但又懂得不失自主,不會隨便讓人事事都指指點點。
所以雖然香港仍然是滙豐最賺錢的一個市場,也不代表這間銀行在考慮遷冊時,一定要回到這個城市。當然,特區政府是否想如此定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又是另一回事了。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