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賞物尋源】
有一些味道,不是新鮮就好。
有一些味道,一定要借助時間來醞釀,比如,醬油。
天然釀造的醬油,一般只需要一年就能完成。只是,在日本香川縣小豆島的山麓間,有一間醬油廠堅持讓醬油反覆發酵,每年用相同的材料加入原本的醬油之中,希望以歲月來製造更深層次的味道。所以,這用上兩倍材料、花掉四個年頭才釀製而成的醬油,打開瓶蓋一刻,就是一種深邃的香氣,溫柔而醇厚,層次豐富。
這用時間換回來的味道,傳承着第五代醬油家對傳統的堅持和信念。
創業於一八六八年,一百五十多年過去了,位於小豆島寒霞溪的山六醬油,仍堅持只用杉木桶釀造醬油。要知道,全日本仍堅持用百分百杉木桶釀造醬油的品牌,不足1%。能夠抵禦機械化的時代,以全人手製造,更堅持每一步驟都遵從先輩的規矩,全因為第五代傳人山本康夫先生相信,「醬油不單純是醬油,它還代表了將祖先留下來的珍貴飲食文化遺產,要世世代代傳遞給未來的子孫。」
時間,對於山六醬油來說,就是醬油味道分出勝負的關鍵。
「從前醬油是高級調味料,現在卻便宜得連醬油的質量都不顧。」山本先生嘆息着。因此他願意花時間慢慢釀造高質量的醬油,寧願只做給對醬油有要求的知音人。
人家用一年時間發酵的醬油,他最少花四年以上。「我的高祖父已堅持,我怎可以破壞傳統。」山本先生說,他們的醬油存放在木桶中發酵時,稠杰的狀態稱為もろみ(由大豆、小麥、水及鹽做成),而兩年後的盛夏,山本先生就會在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以上的環境,將居於百年木桶裏的もろみ攪勻,然後將這些醬油放在特製的醬油布上,慢慢過濾,這個安靜的過程也最少花上兩星期;之後,過濾過的醬油又再回流到木桶中,同時要重新加入相同的材料,再發酵,再待上兩年時間慢慢醞釀,再攪勻。足足四年,或更甚,醬油才能入樽、見光。只能依靠時間來調味的醬油,每一滴都是心機,這味道,怎能不好。
木桶蘊藏生命力
「如果醬油發酵過程中出現任何差池,別說幾年,是百幾年傳承下來的心血也就白費了。」山本先生說,要讓醬油好好地活在歲月的流逝中,一個能讓醬油安身立命的杉木桶很重要。
所以,山六醬油那一百五十年的醬油工場之中,藏着六十個直徑兩米三、高兩米的杉木桶。逾百歲的木桶,除了鋪上了一層又一層的霉菌,見證歲月的流逝以外,依然,完好無缺。
其實,在釀造醬油已逾四百年歷史的小豆島,島上的醬油幾乎都走向機械化,大部份均改以鋼桶釀製。
只有山六醬油放棄不了杉木桶。
「我沒有錢換鋼桶而已。」山本先生笑說。事實是,就算有錢,他也打死不會換掉祖先留下來的杉木桶寶貝。因為,日本飲食文化中的五種基本調味料「醬油」、「味噌」、「酢」、「味醂」和「酒」,直至江戶時代為止,一直都只用木桶來釀造。因為這些調味料都是靠微生物來發酵,而製造這些美味發酵調味料的微生物,在冷冷冰冰的鋼桶裏是幾乎不存在,只有木桶才能提供合適的環境讓寶貝似的微生物慢慢呼吸、繼續生存。
所以,木桶從來是最好的釀造容器。
而杉木桶,也是醬油美味的秘密。
可是,在日本,木桶買少見少,還會製造釀造用木桶的職人,只餘下大阪堺市的藤井製桶所一間而已。但藤井製桶所裏三位已有五十年製木桶經驗的師傅亦事先張揚,二○二○年就會放棄製造木桶這工作。山本先生說現在使用的木桶都是戰前製造,在預見的五十年後,木桶好可能全部不能再用,因為太老了,老得想用也用不了。換言之,日本最真實的調味料味道也許隨之消失。山本先生不願意接受他兒子、甚至孫兒在他死後,不知道醬油真正的味道應該是怎樣的,所以,他決定自己學做木桶。
學習製桶技藝 讓味道傳承
「二○一二年,我和小豆島兩位男性朋友一起到藤井製桶所拜師學藝,希望學懂做木桶的所有步驟。」山本先生為了成為入室弟子,還預先向藤井訂製了三個新木桶,然後跟師傅說就用他訂製的三個來學習製作過程、工序和技術。在藤井製桶所的指導下,他們終於一起完成了首個自己訂製的木桶。
兩年前,為了將做木桶的技藝傳承下去,他決定在小豆島製造新桶,由削木、組合,到以祖父留下來的小豆島的竹樹,編織箍住木桶的竹圈,都一手一腳來做,而且,他不只公開過程,甚至歡迎所有有興趣的人一起參與和學習,現在,他能保育的木桶已有六十一個,但是,對世世代代的子孫來說,六十一個實在太少,所以,他已立定決心,在堅持傳統的方式來釀造醬油之外,每年還會做三至四個杉木桶,將日本醬油的本味,一直留存下來。
山六醬油
日本香川縣小豆郡小豆島町安田甲1607
http://yama-roku.net
前往小豆島方法:於香川縣高松市高松港乘船前往小豆島土庄港,約60分鐘。
記者:李 莉
攝影:潘志恆
編輯:黃仲兒
美術:房 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