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耳熟能詳的股市代名詞,除大時代外,肯定是港股A股化。無他,港股無論成交、炒作模式、波幅等,均與內地股市越走越近,中國大媽手影可謂隨處可見,本地散戶要繼續在股海淘金,必須接受這種新常態,似乎仲要係袋一世嗰隻。
大價股波動如細價股
【大上大落】
A股出名大上大落,港股在北水南調下,本地大價股波幅亦變得與細價股無異,更有越大越炒的味道。以港交所(388)為例,大市成交每日平均達2,000億元,港交所預期收入水漲船高,股價節節上升,由3月底時的約175元,急升至4月中的300元,短短半個月升幅達71%,市值勁升1,400億元。
國美不足兩周升逾倍
事實上,不少港股通股份,在內地資金支配下,股價亦見三級跳,例如熱炒的國美(493),不足兩周炒高1.2倍,市值由約200億升至超過400億元,表現儼然一隻細價股,同樣情況亦曾出現在中國南車(1766)及中國北車(6199)身上。
同一時間,反映大市波動性的恒指波幅指數(VHSI)亦直線上升,月初徘徊在12點的水平,及至月中逼近29點,勁升1.4倍,就算最近回落至約22至24點水平,亦較全年平均的16點,高出四至五成。對上一次高見30點,已是數年前的事,不過,與金融海嘯時超過100點比較,現時波幅仍算低。
成交高逾千億成常態
【破盡紀錄】
內地股市成交動輒逾萬億人仔,港股亦不遑多讓,踏入4月,每日逾千億成交已是新常態,4月9日更試過高見2,915億元,破盡紀錄。由4月至上周三,日均成交達2,042億元,較首季成交增1.4倍。
事實上,港股自3月27日收市中證監公佈公募基金可以經港股通買港股後,成交急增。今年首季,港股日均成交為849億元,較去年全年日均成交690億元高出23%。
公募基金料5,000億湧港
回帶至2007年的大牛市,當年同樣憧憬北水南下,2007年8月17日「大奇蹟日」前一個月,港股日均成交828億元,跟今年首季相若,大奇蹟日後港股被掃上,隨後一個月平均成交升至1,006億元,當年最高單日成交見過2,098億元,跟現時水平相同。
花旗發表報告指,2006至07年,港股日均成交累積上升10倍,今次成交則由480億元升至2,300億元,累升近5倍,若今次是2007年翻版,現時僅為中間水平,料明年港股日均成交達1,500億元。匯證發表報告則估計,會有5,000億元人民幣公募基金從中國湧港。
此外,市場亦睇好A股成交未夠顛。陸資行長江証券發表報告指,A股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成交不是夢,目前日均1.4萬億元成交量不足為懼,在成交量達到日均2萬億元前,不能輕言牛市見頂,建議調整即買入。
仙股毫股越細越好炒
【買少見少】
北水熱愛炒作細價股,由內地創業板指數屢創新高可見一斑。資金南下顯然亦在蚊型股中尋寶,本報按彭博資訊綜合出的數據,在復活節假後至上周四共12個交易日,有145隻股份的累計升幅多逾五成,當中71%為價格少於2元的細價股,有80%市值均不足50億元,且不少均有大成交配合。
仙股數量勁減48%
細價股起勢炒,市面上蚊型股亦近絕迹,截至上周四價格不足1毫的仙股只餘下21隻,按月勁減48%,毫子股近年數目變化不大,但過去一個月亦突然減少14%至620隻。在上周四止12個交易日內,累升逾一倍的35隻股份中,逾半均為毫子股或仙股,如累計勁飆三倍的中國金海國際(139),由0.2元炒至上周四的0.74元,成交額由乏人問津,變成每日動輒過億元熱炒。
創業板股份亦鹹魚翻生,創板指數在復活節後衝高17.8%,至2008年初水平,相較恒指同期只有一成進賬,創業板成交額亦由以往不逾10億元,大增至每日至少20億元。97隻創板指數成份股中,復活節後有66%累計升幅均超過一成。
高頻率買賣凸顯炒風
【北水特質】
內地散戶熱愛炒賣,高頻率買賣的習慣已漸在北水熱炒股份中體現。本報抽樣多隻港股通熱愛股份及當炒H股,綜合出其截至上周四止本月總成交股數,再除以流通股份得出各股換手率,發現部份喪升股的換手率均超過一倍,包括國美(493)、南車(1766)及上海電氣(2727),意味短短三周的成交量,已足夠令三企業的流通股份全數轉手一次。
港交所換手率見37.5%
倘比較上月全月的換手率,國美、南車及上海電氣分別只有6.5%、10.7%及15%,增幅驚人程度可見一斑,其餘受捧股如中鐵(390)換手率由上月7.4%,勁升至本月的49.7%,阿里健康(241)亦由8.1%增至33.6%。二線股熱炒,大藍籌亦不遑多讓,港交所(388)換手率由上月3%,勁增至本月37.5%,平保(2318)、騰訊(700)及建行(939)的換手率亦分別高達21.7%、13.8%及9%,相較去年全月增一倍。
股份炒賣頻率大增,以成交額除以市值計出的指數換手率亦見上升趨勢,如恒指上月換手率只有4%,本月未完已增加至5.5%,H指更由8%增至12.2%;不過相較滬綜指本月38.8%的比率,港股看來仍遠未追及。
宜分注入市 擴闊止賺止蝕位
【專家意見】
面對港股A股化,訊匯證券行政總裁沈振盈認為,港股A股化下,過山車市況難免,散戶可將注碼減少,並將止賺及止蝕位擴闊,即目標設高些,止蝕定低些,以免被大戶一下子震出。買貨時可分段,在低位逐步吸納,再於高位分段走,將利潤擴大。
他又認為,在這個市況下,股份表現將會百花齊放,但要注意炒AH股差價「唔好太認真,差價收窄唔係必然事實」,所以應該「炒完波幅就走」。另外,由於不少資金來自內地,可多留意內地網站,了解消息來源,以便可於板塊異動前入貨。
陳永陸看好內銀股
獨立股評人陳永陸認為,所謂的港股A股化,只是市場整體波動性加大。事實上,在港股牛市中,一向不乏細價股炒上炒落的情況,在1987及1997年兩個牛市中,三、四線股亦出現大起大落情況,現時大價股波動只是投資者獲利回吐,相信未來大成交將會成為常態,料平均成交將會保持過千億。
他又認為,在這種市況下,散戶分為兩種,一種是早前當恒指一直在25000點爭持時,仍持有蟹貨的散戶,他們可以在今次牛市中,將蟹貨鬆綁。至於另一種無貨在手的散戶,他說:「雖然唔買唔會輸,不過,大牛市之下,而家買貨贏面仍會高啲……個市大漲小回,若大回可大買。」至於有平貨在手的散戶,可考慮繼續持有。
他較看好內銀股,主要由於內地寬鬆政策持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有助內銀盈利表現,若內地進一步調整息口,相信內銀盈利能力可提高8%至10%,令預測市盈率降至5至6倍,市賬率亦降至1.1至1.2倍,加上寬鬆政策之下,壞賬率會下降。內銀估值可望重估,另外亦看好保險股及基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