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咿咿呀呀」先天失聰的藍藍最愛手仔郁郁,別人眼中她是指手劃腳,其實是母女間最親密的語言。在讀者慷慨解囊下,藍藍獲資助18萬元購買儀器,並已於去年底成功進行聽覺腦幹植入手術。四個月後的今天,藍藍原本無聲的世界開始出現變化,作為母親的阿儀欣喜不已「佢好似撞聾咁,有時叫佢,佢有反應,但有時嗌到聲沙,佢又聽唔到」,對女兒恢復聽力信心十足,母女同心豎起V字手勢,笑對未來,阿儀堅強說「我唔會放棄!」
記者 金敏琍 張鼎和
採訪當日,阿儀接藍藍放學,活力十足的藍藍經過公園,就如脫韁野馬衝入去追逐雀仔、蝴蝶,精力無限的她繼而爬上爬落玩滑梯,還跟攝影師哥哥的鏡頭玩躲貓貓,愛笑的臉上一直掛著天真爛漫笑容,很難想像是個活在無聲世界的小孩。
藍藍出生時被診斷聽覺神經不健全,先天失聰,醫生檢查發現雖然她耳蝸健全,但因聽覺神經病變,一般的耳蝸植入手法不適用,所以建議進行聽覺腦幹植入手術,方法是將電極儀器植入近腦幹位置,直接刺激腦幹的聽覺神經,希望回復聽力。醫生更指,她仍年幼,及早動手術,聽覺恢復機會較高。
藍藍數月大時,兩母女參加「嬰兒手語班」,阿儀就靠這三個月學習得來的基本手語跟女兒溝通,「我有時做錯手語,但佢都會知我想講乜,好叻。」
從出生至今,藍藍從無真正聽過媽媽在耳邊呢喃的安眠曲,阿儀說上天好公平,女兒在聽力有缺憾,在其他地方就很叻。愛是無聲勝有聲,阿儀眼中的藍藍雖是個三歲小豆丁,但已遠較同齡孩子懂事,愛返學,做功課亦自動自覺不用三催四請,似用行動報答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佢歲半就識用筷子夾花生,現在晚晚識自己沖涼抹身著衫。」阿儀說時一臉滿足。
去年12月,藍藍接受了五個小時的腦幹電極植入手術,儘管手術成功,但阿儀說藍藍要完全恢復聽覺仍有一大段時間,現時定期覆診。她引述醫生指康復程度因人而異,但女兒有進步已是天大好事,手術至今四個月,藍藍開始牙牙學語「咿咿呀呀」,還懂得小小讀唇。問到最愛聽女兒的第一句說話,身為人母的阿儀想也不想便說「我最想佢第一句就叫聲婆婆,令婆婆開心。」
雖然不知道女兒聽力恢復多少,但看著藍藍「咿咿呀呀」,阿儀已十分滿足。課餘除了玩,藍藍亦愛看卡通片,雖然對她來說所有卡通片都是默劇,但仍看得津津有味。
藍藍兩母女暫住大埔劏房,房租3200元由婆婆墊支,每天阿儀接女兒到將軍澳幼稚園上課,現時她正籌備網售童裝生意,加上藍藍聽力有望恢復,她有信心兩母女可以拓展新生活,自食其力。面對未來,她擁著藍藍笑說,「開開心心就可以喇!」
早前報道「藍藍」個案後,「蘋果日報慈善基金」迄今為她籌得逾十九萬元善款,並已從其善款購買16.8萬元電極儀器,其母阿儀感謝善長捐助,令「藍藍」恢復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