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愛城市德里(Derry,基督徒/統一派稱為Londonderry)有一條由歐盟資助建成的「和平橋」。橋的兩岸一邊由愛爾蘭共和派或天主教徒佔大多數,一邊是基督徒,或統一派的聚居地。德里是困擾英國長達三十年的「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的中心地帶,由於有近八成人口是共和派天主教徒,德里成為了愛爾蘭共和軍(IRA)的根據點之一,也是「黑色星期日」(Bloody Sunday)發生的地方。1972年,由希望脫離英國統治,與愛爾蘭共和國統一的共和派發起的和平示威被暴力鎮壓,14名示威者被英國軍隊槍殺,最小的年紀只有17歲。英國政府一直試圖掩蓋真相,直至五年前,政府終於推出新的調查報告,還了死者一個遲來的公道。
我在德里跟當年其中一名17歲死者Michael Kelly的兄長John Kelly談起今天的北愛。今天的他已是頭髮花白的長者,但亡弟與30年衝突,他仍歷歷在目。和平協議已經簽了17年,今天的德里是個擁有古城牆的美麗都市,他也同意一切的確有所改變,從前因為制度性的歧視,基督徒組織Orange Order控制了北愛爾蘭大部份的資本網絡,天主教徒因而很難找到工作,高失業率與貧窮助燃衝突;現在政府已立法禁止歧視,北愛政府亦以協和式民主形式進行權力分享,愛爾蘭共和軍的支持度因此遠不如前。畢竟沒有人願意再回到那個恐怖年代。但他由此至終都不願意領英國護照。他指指照片中被英軍槍殺的亡弟:「我們已經付出了太多代價,和平是所有人的願望。」在2010年,他代表所有在「黑色星期日」喪失親人的天主教徒,在台上讀出重述真相的新報告,並撕毀了當年為英軍開脫的Widgery Report。「父母多年前已去世,他們等不到弟弟沉冤得雪。我很高興自己等到這一天。」
北愛首都貝爾法斯特,還是屹立着幾幅比柏林圍牆更高的「和平牆」,分隔共和派和統一派。這些圍牆有24小時監控,白天可自由穿越,晚上10時自動關閉。一名基督徒告訴我:「晚上比較危險,大家都想有一夜好眠。」在共和派區域,除了三色愛爾蘭旗幟,還經常見到「Free Gaza」的標語和巴勒斯坦國旗;共和派(和愛爾蘭共和軍)在六十末年代的起義,很大程度上受當時國際氣氛影響,包括美國民權運動、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庫爾德獨立運動及巴勒斯坦民族主義運動等。這種國際主義solidarity仍見於今日的共和派。政府有計劃在2023年拆掉和平牆,但每個跟我談過的共和派或統一派,似乎都想像不了圍牆被拆:「和平協議是政府的,真正的和平只能存在於這家屋子裏的人,和圍牆另一端那家屋子裏的人之間。」
行前我讀了不少關於北愛問題的書籍,《Making Sense of the Troubles》很可能是當中最好、最詳盡的一本。衝突是殖民時代的後遺,但遲遲不能解決,是因為太多政治計算、愛爾蘭共和軍製造的恐懼、英國政府的愚昧與傲慢。雙方的仇恨與暴力大都錯指,卻又造成了3,500多名無辜生命的死亡。歷史蒼涼,大概是因為政治計算的代價,永遠都由普通人付上吧。
陳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