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故味重嚐】
今天,街頭的打鐵聲啞了。
耐用的不銹鋼進入市場,將白鐵幾近淘汰,打鐵原始的淳樸,被遺忘在回憶的角落。西貢有一個老翁,每日蹲在小巷裏,用一對粗糙的手,幾件簡單工具,垂下頭為一片片平凡的白鐵帶來生命,十八歲開始學打鐵,如今百歲暮年,仍不甘言退,堅持每日朝八晚五,敲敲打打的聲音,更曾吸引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登門造訪。
別人認為他辛苦、頑固,他卻自得其樂。他說:「我好喜歡這門手藝。每一個人都要有工作,自己有氣有力,都要打下去,不工作會好悶。我沒想過退休,會做到死為止。」一生打鐵,忠於興趣。他將這個老行業,以至昔日西貢的漁民生活、鄰里情誼,都點滴記錄在白鐵器具中。
從前,街頭營生的打鐵檔,是香港文化的重要標記,如米舖、雜貨店般成行成市。當年塑膠及不銹鋼製品還未普及,白鐵師傅便是主宰本土潮流、發揮民間智慧的「產品設計師」。白鐵防銹、柔韌、質輕而耐用,加上價廉。大圓枱面、垃圾鏟、信箱、麻雀箱等各式各樣的用品,由師傅用逐塊鋅鐵皮打造而成,現今白鐵則多用於冷氣槽、通風系統風喉,只作機器大量生產。打鐵業早被逐漸淘汰,仍守護這個手藝的老工匠寥寥無幾。
從元寶桶到信箱 見證時代
走到西貢舊墟,眾多曲折的小巷,左拐右轉,遠處已傳出「咚咚咚」的清脆聲音。賣鐵的舖頭沒有任何招牌,面前放滿琳琅滿目的白鐵製品,有圍村人及水上人常用糕盤、元寶桶、垃圾鏟等等,在日光下折射出閃閃亮光。一個體形瘦削的老人,坐在一眾「鐵具陣」後,一塊木頭,兩個鎚子,專注地打鐵,每日他都是坐在同一個位置,是舖頭的活招牌。他叫麥星賢,順德人,生於一九一六年農曆八月廿六日,在西貢打鐵超過半世紀,街坊稱他為「西貢之寶」,街坊每次經過都會跟他打招呼,噓寒問暖。像街坊駱生的爸爸和麥伯伯是同輩,他說:「我由細到大已見着麥叔打鐵,我爸爸比他大兩、三年,若然未去世,都有一百零二歲,大家都是老街坊。我現在已經退休,麥叔還未言退,寶刀未老,勤力到可以做西貢區的代言人了。」
說當年,麥伯伯十八歲來港拜師學打鐵,起初只能做打雜幫手「執頭執尾」。「自己沒文化,為生活甚麼都要做。當時很流行打鐵,有做雜貨及罐頭之分,我做的是前者,有人訂便甚麼都做,立立雜雜,以生活日用品為主,每個月人工得數元,連結婚擺酒都要儲數年錢。」辛苦儲下第一桶金,一九五二年麥伯伯來到西貢正街開舖。昔日正街是墟內主要街道,對出是碼頭,特色平民小店散佈,提供生活所需,最多水上人及務農的客家人幫襯。「以前最好賣是元寶桶、勺子、水桶等,客家人「最爛賭」,成日來買麻雀箱。現在打鐵式微,反而變成一種傳統工藝,多於生活所需,西貢多遊客,最多外國客人來買鐵信箱,夠懷舊。」見證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產物。
雖將屆期頤之年,麥伯伯拿起重重的鐵鎚,發力依然游刃有餘,腰骨挺直,怎看也不像百歲。「若腰骨不夠直,雙手便不夠力,打不成鐵。不過,年紀大,有時雙腳都會沒力。」他中氣十足地說。打鐵看似簡單,卻不易學。先要把一塊白鐵錘圓按尺寸裁剪,敲打鐵皮力度,甚至是接駁,都要把握準確。若把邊緣打得太粗,兩塊鐵便扣不住,容易散開。同時,鐵片有厚薄,鐵線也有粗細之分,要將兩者配合得天衣無縫,便要靠多年經驗。每一個步驟與程序,他絕不容有半分差異與閃失,其認真和專注,正正是實幹老人的特質。
「洗碗阿姐時薪高過我」
有人讚麥伯伯手藝出神入化,他反應卻是淡淡然,「我做了幾十年都沒甚特別。在這裏得我一個人打鐵,一個全人手製糕盤賣五十蚊,連洗碗阿姐時薪都高過我,不能靠它賺錢。」以信箱為例,每次他會一次過做十五個,將每個步驟分開逐步完成,慢工出細貨。鐵片鋒利,雙手鎅傷司空見慣。「我沒有糖尿病,鎅損手好快會沒事,冬天天氣乾燥,有時爆拆會辛苦些。」麥伯伯兒孫滿堂,有兩子三女,孫有十三名,曾孫也有八名。他將畢生武功傳授兩名兒子,但都不像麥叔伯,視為終身職業,反而女兒在耳濡目染下,現在內地開廠專門生產通風槽。「打鐵工夫多,手作仔不值錢,繼續做都是打發時間。說得難聽點,不想停下來等死,能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不辛苦。」說罷,他繼續埋首在白鐵堆中。
一個糕盤的誕生
現貨有十至十六吋之分,還可以訂做尺寸,由數個組件組成。
水上人的寶物
西貢最早出現的大街和正街仍是墟內主要街道,可窺探昔日墟市的佈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提供日常所需。這天和金東大小廚老闆布有輝來到舊墟一遊。他是布袋澳原居民,十八歲才搬上岸生活,自小已在西貢舊墟打轉,媽媽亦曾光顧麥星賢人手打造的糕盤、飯枱盤,是他的童年回憶。「以前沒有不銹鋼,會用白鐵打成的器具煮食,夠便宜又輕身,最重要是耐用,不過,自從不銹鋼出現,耐用程度大大提高,所以才被淘汰。」以糕盤為例,直徑十吋會用來蒸糕,年糕、蘿蔔糕等,新年便最常用,平日則用來蒸魚。「白鐵遇上空氣、濕氣時,會容易銹化,所以用後一定要掛起,處理頗麻煩,但實際上和用不銹鋼蒸出來的沒大分別。」至於,直徑十六吋的糕盤,並非用來煮食,水上人卻有獨門的用處。「在船上生活,經常搖來搖去,我們平日食飯,會把數個餸菜放在大糕盤中,整個盤放在木椅子上,一家人圍着吃,遇上大風浪,也不用怕翻倒。」
來到麥伯伯的店中,布有輝雀躍地即席買了數個茶葉罐。「這些茶葉罐最考功夫,存氣度夠,蓋和罐身尺寸要配合得剛好,否則一定蓋不上。小時候最愛上岸到士多,打開這些白鐵罐買餅乾,現在用來裝茶葉亦可。」麥伯伯聽後便說:「這些茶葉罐很難做,識貨之人好少,現在年紀大,我也不打算再做,賣一個少一個。」他在舊照片中看到麥伯伯打造的飯枱盤,原本打算訂做,亦遭麥伯伯以「太費心機」為由拒絕。
和興號
西貢舊墟正街14號地下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楊錦文、許先煜
編輯:謝慧珊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