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城市 荃灣VS中環

離地城市 荃灣VS中環

「荃灣好像在一個網絡上,消費模式就是商場一間接一間,是城市的進化吧。」舊街坊如是說。荃灣,小小社區有50條天橋懸在半空,連接20個商場,這種「離地」生活模式,是不是未來城市的模樣?
記者:程詩敏 攝影:王俊龍

荃灣未來或興建至少四條天橋,另會用一億元重建西樓角花園(圖),底層為活動及文娛設施,上為空中花園,連接天橋。

行走荃灣的20個商場,50條行人天橋,上上落落,花約一小時,走了近五公里才走完。荃灣區議會行人天橋網絡工作小組,去年討論興建至少四條天橋,荃灣區區議員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恆鑌議員表示,沿大涌道及海盛路興建的天橋B已上交立法會申請款項;另會用一億元重建西樓角花園,底層為活動及文娛設施,上為空中花園,連接天橋。

對比荃灣及中環的第二空間,紅色為車路,藍色為半空網絡,中環網絡明顯較廣闊。

有人認為天橋令行人失去街道生活,失去跟社區的感情連繫,但建築師及關注規劃人士,相信天橋可以是有質素的城市空間。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王維仁提出「再織城市」(Re-fabricating) 來思考建築與城市的關係。例如中環站一帶的天橋網及半山扶手電梯,也是再織城市的方法,一來解決了人口稠密問題,二來設合地勢,「這個六、七十年代開始興建的半空網絡,算好成功,因為它推動社會融合,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希望以天橋連繫,也帶來了很多大小商舖和商機。」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當地產商佔的地皮愈大,資本愈大,如何「再織」城市肌理?難道要不建商場?「例如在IFC,加多點出入口及戶外的公共空間,這些公共空間不能有差別待遇,政府要保證這件事發生。」不過王指出,香港很多蛋糕樓,一些「離地」空間根本不成功:「好像西九一帶,如果你在地面行走,不走進商場,你會好沮喪,很難找過路的地方。」

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王維仁讚六、七十年代開始興建的中環半空網絡成功,因為它推動社會融合(social mix)。

非牟利團體創建香港行政總裁司馬文(Paul Zimmerman),也十分關心香港的「第二空間」,即地面及天橋網絡,他認為「第二空間」不應只是大眾運輸的通道,也應該成為市民可以逗留的地方。從地圖對比旺角、九龍灣、荃灣及中環,中環網絡最好,因為「第二空間」廣闊和連續性高。司馬文說:「我知道很多發展商,想建行人天橋接駁該區的網絡,政府只管叫他們補地價,雙方最後在價錢上達不到共識,旺角和九龍灣的行人天橋網就是這樣胎死腹中。」他認為如灣仔新鴻基中心的行天橋,可任由路人坐下和休息,這些高質素的第二空間,該是政府未來的著眼點。

非牟利團體創建香港行政總裁司馬文認為地面及天橋網絡,不應只是大眾運輸的通道,也應該成為市民可以逗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