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獎,今年真的是「滑鐵盧」。這幾天香港的傳媒已經有諸多批評,包括司儀不專業、開低俗玩笑等等。不僅被香港人詬病,加上今年金像獎在大陸的網站直播,簡直貽笑大方。在看直播的過程中,我就已經忍不住說:「金像獎晚會搞成這個鬼樣子,香港人還好意思嘲笑大陸的綜藝節目?」
金像獎從來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誰能說清它到底是一個學院獎,還是一個商業獎?所以,就會出現各種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影同台競技的局面。林家棟拿獨立電影開玩笑,如果站在純粹商業電影的角度,完全沒有問題。獨立電影的票房,確實是個很好的「笑料」。但是,如果從學院獎的角度看,這就很成問題。因為學院獎的任務,不是選出最有商業價值的電影,而是選出過去一年電影界標桿性的作品。歐洲的「三大電影節」:康城、威尼斯、柏林,加上美國的奧斯卡,都屬於學院獎。所以,評委給分的標準很明確,觀眾對電影獎的預期也是清晰的。
政府資助好心做壞事
這不僅是金像獎的問題,同時,也是整個香港電影產業的問題。香港電影所謂的「本土性」,是近來最多被討論的話題。但甚麼是「本土性」呢?回歸前香港電影也拍中國題材,從帝王將相的《乾隆下江南》到文人騷客的《郁達夫傳奇》,沒人覺得有問題。回歸前香港電影也有大量來自非本地的資金,甚麼台灣、馬來西亞不勝枚舉,也沒人覺得有問題。至於香港電影界的人才,在最鼎盛時期可謂八方雲集。更為弔詭的是,現在好像本地票房成為不少電影人很看重的市場。但是,香港電影自誕生之始,就不是專門瞄準本地市場的。因為香港地方太小,人口有限,必須拓展海外市場才能盈利。如今被很多人作為托詞的廣東話,當年也不是香港電影進軍全世界的障礙,可見語言問題也不是香港電影式微的理由。總之,在沒有「本土性」論述的年代,香港電影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今天的年輕香港電影人,不知道為甚麼產生一種古怪的心態,就是認為大環境不好,就應該有人來幫自己實現電影夢。善良的電影前輩、短視的政府機構也推波助瀾,設立各種基金──這真是害了香港電影!當沒有資助的時候,電影人是純粹為講一個好故事而拍電影,找投資,是為了把電影拍好;而當有了這些資助,電影人目的不純,本末倒置,他們寫劇本的時候,會把能否獲得資助作為首要考慮。去年和《竊聽風雲》系列的導演兼編劇莊文強聊香港電影,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是目前香港電影的癥結所在:「現在最要緊的不是別的,而是電影的故事本身好不好看。」《心經》上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香港電影人現在就是「罣礙」太多,心術不正,所以連最基本的專業也守不住。
我曾經和台灣電影人吳念真談及他年輕時拍電影時的種種。台灣電影剛剛起步的時候,也不是甚麼高利潤的行業,沒有投資方感興趣。老先生當年也為錢發愁,無奈之下,只好由他代表製作團隊去跟高利貸借錢。他說,一代台灣電影人都是這樣過來的。老先生覺得政府可以對電影產業設立資助,但應該資助知名導演,因為他們的作品有基本的質素保證,而非給年輕人。他認為,年輕人要靠打拼,證明給世人看自己有實力,才配得上資助。否則,那些資助就不如用來給社會的低下階層,用以扶貧,比用來拍電影更有價值。年輕人不要用「理想」兩個字招搖撞騙,吳念真反問:「你告訴我,憑甚麽電影理想就特別偉大?」
還有一些人說,香港電影因為合拍片而遭受大陸政治打壓,那麼請問:不涉及政治的題材,這幾年香港又出了甚麼好作品嗎?假如資金也是問題的話,全世界現在已經有不少成功的電影案例,是通過影迷在網上眾籌拍成的(例如Iron Sky,中譯:《鐵幕蒼穹》,正在拍續集),這種利用互聯網的集資模式,為甚麼沒有香港電影人嘗試呢?說到底──成功,不需要任何理由;失敗,則有一萬個藉口。香港電影的振興,人的因素至關重要。倘若香港年輕人都不爭氣、不上進,香港電影又怎會有希望呢?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