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注資的不是金管局 - 利世民

利字當頭:注資的不是金管局 - 利世民

過去大半個月,差不多天天都聽到新聞說:「金管局向市場注入資金……」
注甚麼資?哦,原來是有人拿着美元,要買港元。所以,嚴格來說,注入資金的不是金管局。我不知道「金管局注資」的說法,是從何而來;假如港元仍然規範於貨幣發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金管局基本上是沒有甚麼主動干預的功能,更談不上甚麼注資。也有人稱呼最近的現象做「熱錢流入」。不久之前在此欄寫過「有一種資金叫熱錢」( http://bit.ly/1JsuTlu),利率只是影響資金流向的其中一個因素,滙率的相對強弱,也影響資產配置的決定。
香港有個特殊地位,就是資金的避風港,歷史上在大風雨之前,都會出現資金湧港的情況。事實上,除了港元,每次環球金融災難,美元都會被搶高,就算是08年的一次,明明災難源頭是美國的金融體制,資金仍然選擇美元做避難工具。當年我聽過一個傳聞,說有個私人銀行的客戶,在一天內提取了過千萬美鈔,轉頭就將鈔票鎖進銀行的保險箱。要知道,銀行存款不是客戶資產,銀行倒了錢也蒸發了,但保險箱中的只是託管的財物,銀行就算倒閉也好,被國家接管也好,客戶還是可以拿回「個人物品」。
明白到以上道理,就知道為何在風雨飄搖的日子,以港元計價的股票地產等資產,都會被投資者沽售,套現成美元。這個時候,金管局要吸納港元,將之前收到的美元放出去。
97至98亞洲金融風暴,就是港元被沽售,與此同時投機者也認為在貨幣基礎收縮的情況下,資產價格不得不跌,所以沽售香港資產,包括了地產、股票和期貨。新政府配合國情,將純粹的經濟現象講成「外國勢力亡我中華特區之心不死」,破天荒地挾民意入市,其餘的,已是歷史。要注意,當時注入的資本,嚴格來說是政府盈餘。政府掃貨後,港股死寂了整整一個月,要到98年9月底聯儲局為LTCM事件出手,才在特區大衰退的第二年,開創了一次小陽春。但之後幾年,特區政府入不敷支,換言之,那次是「盡地一煲」,但最終不見得改變得到香港的宿命。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