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共生有冇機?本土藝術家話你知

城鄉共生有冇機?
本土藝術家話你知

城鄉共生,說易行難,鄉郊土地在急速城市發展中,如何保住一席之地?港青創意藝術教育計劃(YMCArts)邀請本地創作人走訪石湖新村、馬屎埔、古洞北等鄉村體驗,並透過藝術作品紀錄村民日常生活,探討城鄉共生的可能。石湖新村牧羊人華叔在被高樓圍繞的草地上,領著羊隻「通山跑」。身處這「超現實」空間,藝術家周俊輝反思:「香港仲有冇空間尊重唔同人選擇理想生活?」

記者:袁樂婷

周俊輝初次踏上石湖新村的泥土,第一印象是「超現實」,「好多高樓大廈,對面馬路就係農地,再隔離就係被發展商丟空嘅屋」。他畫作中的主角華叔,在狹縫中的草地牧羊,「華叔成日講,如果啲羊打交就由得佢打,唔好理佢,打完佢哋自己知邊個係『大佬』;其實就好似一個城市,唔需要樣樣嘢由上而下規劃好哂」。

有次華叔帶他一起牧羊,華叔安心讓牠們「通山跑」,原來牠們早已記熟回家的路,也知道甚麼時候要回去吃華叔準備的麵包乾。即使牠們樂而忘返,亦有村民幫忙尋羊。華叔也有養蜂,偶爾被螫,他若無其事找野芋樹汁敷治,邊敷邊提醒周俊輝不要亂碰,因野芋樹汁會令皮膚痕癢,「佢哋每日親近泥土,好日常,城市人『大鄉里』先唔識」。

諷刺的是,他們雖與泥土共生,但大業主一聲令下,便要「執包袱」。「好多畫畫嘅朋友都有一種困惑,選擇非主流嘅生活,係咪一定咁困難?」藝術工作室大多在工業區,香港土地規劃一直將農地和工業抹殺,同病相憐,感受特別深刻。「絕對唔係村民同藝術家有特權,而係制度是否真正公平,比大家自由選擇想要嘅生活?我哋有冇傾側某一種發展理念、某一班人嘅利益,而犧牲咗人同土地?」

從事設計或藝術創作的年輕人Kila、Naomi和小墁,則以馬屎埔村用作建屋的木材,配合在市區購得的木材製成「木板書」,表達城鄉共生的意念,並在書中繪畫村裡生常日活。Kila說,城鄉關係密切,像他們在村內遇到的80後農夫,「推車仔」到市區收集廚餘堆肥,收成後的蔬果隨即運到市區出售,互相支持、依靠。

他說,城市應包容多元發展,偏偏香港土地常被預先規劃,「然後同你講咁樣最好,但真正適合一個地方嘅嘢,應該係自然發生,好似波鞋街、鴨寮街」。「手護城鄉共生藝術遊學展」即日起至周六於文化中心舉行,其後移師中環元創坊。策展人陳文儀說,希望推動更多人關心土地發展,守護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