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入直路 考起三人組(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政改入直路 考起三人組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政改方案正式出爐,政改三人組的工作方才正式開始。
過去三人組的諮詢,原來一直只是宣傳煙幕。人大八三一的框架早定,一三年底推出的第一輪廣告強調「有商有量、實現普選」,今天誰也清楚看到純粹是引君入甕的口號,所有提過意見的有心及有識之士無一不被騙到,任何意圖拉近雙方距離的具體建議都立遭槍斃,這樣的一種「有商有量」,香港人從前風聞,如今終於親眼看到。
政改第二輪諮詢,宣傳口號改以「機不可失」為切入點,把「有票豈可不要」的說詞,變為行動,可惜泛民未有把握機會,向公眾清楚解釋政府所說的「機會」到底是甚麼,讓選民知道他們堅持到底的原因,藉此減少失票的可能;更因失去主動及主導的先機,以致黃成智等「溫和民主派」有機可乘,加速了民主黨的內部分裂。
政改三人組事先張揚,政改方案公佈後會馬上展開宣傳活動,由率先落區到全民起動,其聲勢與規模應比當年曾蔭權的「起錨」運動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起錨」是全政府總動員,由特首領軍的宣傳大隊走遍全港各區,但其實針對的目標仍然是有權投票的溫和派泛民議員,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曾蔭權的民望亦因此一度反彈。

溫和泛民作用關鍵

如今政改三人組的形勢不比當年的曾蔭權好,所以不單要在落區爭取市民支持方面加倍努力,宣傳攻勢更需別出心裁,令政改方案他日不論是否通過,市民不會歸咎於特區政府或中央政府。要達到這個效果,「溫和泛民代表」的作用其實最為關鍵。不論特區政府這次是「志在必得」或「志在必失」,若要最終置身事外,不會為失敗而問責,就必得要把責任「推卸」給一眾「溫和泛民代表」。
泛民最大的優點(也是弱點)是任何黨員都可以公開發表與黨中央不同的個人觀點,因此湯家驊與黃成智等都可以化身為「溫和民主派」而暢所欲言,他們在這次政改方案的角力中,除了個人在議會中的投票足以影響大局,更可以在傳媒報道中,一、減低所屬政黨的曝光;二、製造內部意見不同的印象;三、質疑個別黨友的立場;四、為政府的建議說項或提供政府不能宣諸於口的另類意見。
「溫和民主派」的出發點,當然仍會是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先,這是建制派與民主派都不會反對的立場,至於是否言之成理,傳媒報道一般多不會深究,如果沒有人要求澄清或討論,建制派及特區政府便可以據為己用,製造泛民陣營對立進一步白熱化的印象,從而爭取更多中間派的支持。
特區政府「出口術」,一方面表示有信心爭取十多票的轉軚,另方面又強調至今一票也沒有在手,須知這個諮詢宣傳中央籌備何止經年,每一步及每一環節都有周詳準備,斷不可能在最後的兩個月仍聽天由命一籌莫展,因此特區政府一定早已與游說對象展開個別對話,今天再有任何中央與泛民的公開交流也於事無補,香港人只要靜心等候下一階段的主角正式登場,把「袋住先」的理據變為沒有選擇中的最佳選擇。
香港人「願賭服輸」,但卻未必甘心「未賭先輸」,因此「袋住先」的說法不易為大部份港人接受;但香港人也「務實」,明知中央立場不會輕易改變,最終也得接受「袋住先」的安排,因此支持「袋住先」的「溫和民主派」最後會否成為心生不忿的選民的發洩對象,誰也不敢輕易把自己的政治前途押上,除非早已決定退出江湖或另有出路,又或是已知會有足夠選民支持自己的立場。政府及建制派若要幫這些議員一把,理應協助他們爭取更多選民,同情而非使之與更多選民對立,例如暗示或公開承諾這些議員能為業界再爭取甚麼,令人覺得這次「袋住先」決定日後必有公平回報,而受益者將不止當事人而已。
「溫和民主派」最後會有多少人轉軚,中央政府「讓步」的程度當然是成敗關鍵,但政改三人組亦必須說服議員為何無後顧之憂,以及華麗轉身的最佳方法,議員叫價越高,三人組越少壓力;官員落區宣傳只是門面工夫,且有被狙擊的可能,必須有地區人士陪同才可出動,支持「袋住先」的「溫和民主派」若能與之配合,雙方一方面合演「理性交流」,另一方面再在民調方面「做手腳」,才會有成功機會,泛民中誰人作此領頭羊,他日得的回報應會最大。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