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獎和美國奧斯卡一樣,都叫「金像獎」,但你能想像奧斯卡舞台上,會有頒獎嘉賓介紹《光榮之路》時,說「原來除了Dr.Martin,還有Martin Luther King」?又或者,介紹《解碼遊戲》時,會說「原來除了四仔要解碼,軍事也要解碼」?
但吳君如卻在頒發最具份量的《最佳電影獎》時,如此介紹《黃金時代》:「原來香港除了蕭芳芳,砵蘭街蕭小姐,還有蕭紅。」
我張大了口,活像電影《金雞》海報那個吹氣公仔O了嘴。
你可以不認識蕭紅,但作為一個頒獎嘉賓,要介紹一齣以蕭紅一生為題材的電影,是否要做最起碼的資料搜集工作?那怕只是上「維基百科」走馬看花的快速瀏覽,從而對其人其事有一個最基本的了解?
這不是「扮嘢」,這是對工作崗位的尊重。吳君如為拍《12金鴨》,也下了苦功,親自到泰國鴨店訪問男妓了解辛酸。「頒獎嘉賓」其實也是一個角色,為何就不肯做資料搜集,演好這個角色?
「蕭紅死在香港,一半骨灰撒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而我也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畢業」,如果吳君如諗出這句台詞,是否更能贏得大眾的掌聲?
不會,因為那個人是吳君如,她代表香港人某種脾性:把「淺薄」當成「時尚」,把「無知」當成「本色」。我就是不認識蕭紅,我就是只知道蕭小姐,又如何?
如果吳君如真的說了「蕭紅骨灰」,台上那幾位「專業認真」的司儀,肯定會即場爆肚狂笑﹕「君如你連骨灰都識?」吳君如也會失控狂笑﹕「我跟稿讀,鬼識蕭紅,蕭小姐我就識。」然後香港人便會讚:「唔扮高深,大笑姑婆本色。」
因為香港人流行「認真你就輸了」,所以蕭紅在香港,也就只能成為,「蕭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