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點解我咁辛苦?點解人哋唔駛咁?」這是78歲的彭發,對命運提出的疑問,當然從沒得到解答。30多年前來港,一直勤懇生活,兒子及妻子先後於1994年及2000年來港團聚,卻相繼於2002年及2003年患癌及中風,發叔如今只有一微小心願,就是購置輪椅,再次跟妻子結伴遊公園。
記者:潘婉玲 攝影:周子惇
「食香蕉頭、番薯滕、木瓜薯,當時死好多人呀!」彭發生於亂世,卻沒能耽於逸樂,出生那年,正值日本侵華。他捱過60年代的大飢荒,經歷過文化大革命,1979年留下妻兒,獨自從汕尾偷渡來港打拼,做過工廠,退休前是九龍塘某私人屋苑的看更。這是上一代勤懇生活的寫照。
育有3子的發叔,多年來中港兩邊走,1994年申請幼子來港,而同齡的太太於2000年也來到,但美滿的生活並不長久。2002年,兒子確診患上咽喉癌;到了2003年,同齡的妻子中風,右邊身癱瘓,更失去語言能力,當時為清明前後,發叔碰巧回鄉掃墓,「我返咗去兩日佢就出事」由於當時正值沙士,不能探病,令發叔心急如焚。
最終,妻子獲安排入住老人院,兒子亦先後動過3次手術,把聲帶亦切除,現時靠領取綜援過活,對父母亦愛莫能助「佢o依家講唔到嘢,唉!我都唔想提!」而鄉間的兩名兒子,經濟亦不充裕,只能每年來港探望一、兩次。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發叔多年前患上心臟病,同時亦有白內障及高血壓,去年因頭暈住院一個月,倍感孤苦無依,「人哋有人攞飯攞湯,我就冇,我大被蓋過頭唔敢睇。一諗就流眼淚,我唔敢諗。」
現時,發叔只靠每月約3000元的綜援金過活,「每両幾蚊嘅魚都唔敢買,買一斤廿蚊嘅。」生活足襟見肘,一頓飯菜吃足兩、三餐是等閒事。
每天獨自漫步公園,但內心的孤楚,無處傾訴,「嗰陣我哋晚晚都行。」憶起往事,發叔嘴角上揚。家住葵涌邨的發叔,一個月會到葵盛東邨探望妻子幾次,由於需長期臥病在床,身上容易長出褥瘡,使用多年的醫療氣墊床褥,又於個多月前損毀,令情況更嚴重,惟此氣墊床褥動輒數千元,發叔實難以負擔。而發叔如今只有一微小心願,就是購置輪椅,再次跟妻子結伴遊公園。
「發叔」捐款編號:C3899
網上捐款: http://bit.ly/1nQR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