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而論 - 陶傑

持平而論 - 陶傑

港大一位姓何的洋人副校長公開訓示:不想去中國大陸(即香港華文傳媒所稱的「內地」)交流者,不要來港大,引起社會公議。
由學術理性角度,港大學生如果受鼓勵(Encouraged),或受推薦(Recommended)去大陸交流,一點問題也沒有。香港離大陸最近,一向是觀察中國的瞭望台。大學是研究和進修的地方,大學校長呼籲學生多去中國交流,除非有證據顯示該校長私下收受了中國教育部的錢,否則鼓勵你「交流」不等同「親中」。在學術上,何副校長如果這樣呼籲,跟「港大醫學院學生在學期間應該去非洲伊波拉疫區視察至少一次」一樣,是很科學的,並無任何道德立場。
身為港大學生,也應該有點自信。如果有獨立的知識思考能力,如果不是一個維園阿伯之類的農民,而是上等人,去中國大陸「交流」,是不會被「洗腦」的。譬如李光耀,就是劍橋畢業的高等華人,去中國訪問了不下數十次。「交流」之後,也批准數以萬計中國的技術專業移民來到新加坡,但是李光耀的新加坡並沒有證據顯示有一個中國移民成立的地下黨支部。
港大學生北上「交流」,是不怕的,只要閣下對中國有足夠的了解。譬如,一個港大學生,到了河北石家莊的一個企業,企業的書記說:「歡迎你來交流。」這個港大學生笑一笑,用帶有北方口音的普通話說:「不是交流,像王光美,想要點桃園經驗嘛,我是來蹲點的。」你會說「蹲點」,而且還拋出「桃園經驗」這個中國典故,你的主人家,就會一楞,不敢把你當傻瓜。
香港大學生應該了解中國,由中國各地的細節了解,不要將中國當作厭惡的話題,你會增長見識和智慧。
當然,這個何副校長,身為洋人,說話的態度有問題,他太「串」了。如果他是牛津或哈佛的校長,不會敢對英美的大學生像小孩一樣訓令。或者這位洋朋友在中國太久了,對香港人之蔑視,腔調像魯平和陳佐洱。如果何校長有點英式趣怪幽默,改一個方式,說:「你們北上交流,如果不俘獲一個內地性伴侶,而且要處女──我知道這是個艱鉅的Challenge,but you're from HKU──不准回港大畢業」,學生會欣然鼓掌。抗議的,最多是外面幾個左翼女權團體,而不是港大的學生。
我那時會義務解畫:「英文的Virgin,也可以是處男。副校長沒有歧視,對港大北上的男女生的期許,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