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煩厭最明知故問偏偏又頗有市場的問題是:以前一樣沒民主,不是活得好好的?吵鬧什麼呢,人心知足。
最耐人尋味問得人一時無語確實大有市場的問題是:以前沒那麼多情緒病,抑鬱焦慮驚恐誰沒有過,在那年頭,沒這種病、沒這種醫生,也沒這種藥,不也一樣熬過來了?還產後抑鬱症?以前孕婦產後坐月子,用些補品也就沒事了,現代人多作怪,身在福中不知福。
本來神級回應是:以前沒這藥沒這認知就沒這病人?病人不自知、知了也不會承認是病,總之,容易抑鬱就是想不開、莫名驚恐就是膽子小。你怎麼肯定林黛玉淚點低,純粹小心眼作怪?你敢說上一輩所謂嚴父,整天搞得家嘈屋閉,只是父權主義作怪,而不是患了躁狂症?患者不自知,知了也正如醉酒人,不會承認酒醉。以前沒更年期這概念,你是不是以為性情突變的都是鬼上身,應該找靈媒去?
神級回應後,想起都市人特別是香港人生活方式,如此節奏如此生活空間,人普遍以忙為榮,以閒為廢;樓價高與工時長奪冠跟情緒病發率高,可能真是有因有果。本來沒病的,處處都是誘發點,本來有病的,簡直處處地雷。我們暫時不怪典型港式生活、不賴在房價頭上,先對自己問責。
是要提防地雷,但不妨嘗試踏出一步,多踩幾下,地雷原來自己埋下的,都是假的,踩下去,進一步,海闊天空。就像一個上班驚恐症患者,先別假設他是躲懶,吃足藥與心理醫生深談之後,自救之道,難道就是盡量不上班?這個班,如果必然要上,那麼在踩地雷驚恐爆發之前,沒有餓死,也會孵在床上家裏發霉死。唯一方法,就是咬緊牙關上吧上吧上吧,又唔駛死嘅,上班就沒那麼大件事了。
當年主診教授跟我說,可以減輕點工作量,如果工作太多對你有壓力,但,也別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又有惹來別的焦慮誘因。恐懼坐電梯、過隧道的都一樣,就深呼吸一口氣,過吧,原先不過是怕,是怕死還是怕空間幽閉、怕面對人多呢?又唔駛死嘅,當你放在那點不太願意承認,與腦袋無關的惰性,才有機會發現,越不怕死,就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