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香港大學副校長何立仁教授在高桌晚宴中透露,港大將會實施強制交流計劃,每名同學將需參與到大陸的交流計劃。此說法一出,惹來不少人關注,批評港大的做法專橫,毫不尊重同學的自我意願。我固然是反對此等粗暴的做法,但都請大家想想,為何港大需要走到此步,破壞自己一直以來相對開放自由的校園風氣?
大專院校一直都被北京和西環認為是「反對派」陣地,西化的教育制度和內容,相當開放和自由的氣氛,院校條例所保障的院校自主制度,以及多年來建立的學術自由傳統,均對建制具潛在的殺傷力。同時,一直以來的社會運動,多數都是由大專生發動,去年的雨傘運動,正正是大專院校罷課所引發的浪潮。即使是和平佔中,當中的倡議人正正是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應對大專院校這條戰線,北京和西環一直都嘗試影響,以至控制院校的決策。如之前就先利用群眾壓力,迫使港大和中大處理戴耀廷和陳健民煽動佔中的問題,再委任李國章、廖長城等「梁粉」出任大學校董會、校務委員會等要職,試圖改變當中校內架構的決策。以上談到這些,都是校內的決策問題的戰線,在院校條例的授權下,西環和北京固然較容易控制到校內架構的人選。另一條中共的核心戰線,就是學生方面的戰線。
中共從未放棄統戰青年
中共過往為學生運動出身,相當明白統戰學生的重要性。因此,中共早年透過成立學友社、八十年代前統戰過往的學聯,牽起不少學生的民族情緒,再以認同中共政權,當年被稱為「國粹派」的大學生正正是宣揚「認祖關中」的精神。後來,中共的統戰策略隨四人幫倒台、六四事件後而失敗,中共轉為另立組織以達成影響青少年的目標。現時許多以交流為名的組織,大部份均是在這十多年間由不同的親建制人士成立,就可見到中共一直以來未有放棄青年的戰線。今天港大所發生的事,其實只是過往共產黨所做過的加強版,而校方高層守不住底線,更令人失望。
以交流為名,其實為統戰。現時參與任何一個回大陸的交流團,大部份均不會赤裸裸地接觸到共產黨的思想或政治宣傳,反而參加者所獲得的待遇,跟參與旅遊團差不多,甚至受地方政府、部門不少的禮待,從而建立一種虛榮感,抱着越來越少的懷疑心態思考中國的問題,甚至毫不猶豫地接受中國所有官方宣傳,這種經驗比我們認為「有毒」的國民教育來得真實,我們更應防範此種似是而非的政治宣傳途徑,反對港大欲推動的強制交流計劃。
城大、嶺大、公大等大專院校均由「梁粉」、政協或人大出任校長,校方領導層相繼赤化和靠攏建制,已毫無風骨。相對較開明的中大,其在大陸的合辦院校,又被捲進在共青團招收「網絡警察」的風波之中,校方高層又有不少「聽話之人」,亦早已成為西環和北京的囊中之物。當下仍可能有反抗的空間,則只有港大這間百年老校。港大至今所充滿的西方意識,尤其開校之時早已形成,百多年來港大的目標就是培育香港人才,為香港服務。如現時有校方高層放棄這段歷史,轉為對中國投懷送抱,甚至協助政權推動強制的交流計劃,扼殺同學的自主權利,我們必須堅決地對此等行為說不,並應該監察其他院校會否乘勢推出同等的計劃,向北京獻媚。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