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際三大發明展之一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日前公佈最高殊榮大獎得主,由一間以斑馬魚及基因改造鯖魚將魚作快速測毒的本港生物科技公司獲得。該技術由城大生物及化學系研發,分別以魚兒變形及發光來判斷毒性多寡,成功將技術用於肉類及化妝品測試中,為產品安全帶來重大突破。
記者:鍾雅宜
獲獎的生物科技公司為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城大學者及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0年成立,獲得城大授權,以斑馬魚胚胎及已改變基因的鯖鱂魚作毒性測試。日內瓦發明展主辦單位在網站讚賞此項技術利用斑馬魚胚胎等準確及快速識別毒素,同一時間可測出逾千種毒素,廣泛應用於食品、藥品、化妝品、塑膠製品或飲用水等領域。
技術最初由城大生物及化學系教授鄭淑嫻團隊帶領研發,團隊成員之一、該公司的合夥人兼首席技術官陳雪平博士對獲獎感高興,估計是次獲獎主要因他們成功將技術用於日常生活。她指斑馬魚本身的基因與人類相似,而且更敏感,如遇毒素會變形,而鯖鱂魚經基因改造後,遇雌激素則會發出螢光,越光代表毒素越強。
成本僅傳統測試四成
她舉例如測試化妝品粉底毒性時,一般先從粉底提煉物質出來,再融溶於水中,將出生僅數小時的斑馬魚胚胎放進水中,等待48至72小時後,如胚胎出現畸形、有腫瘤及尾部腐爛等情況,便屬含急性毒性。鯖鱂魚則主要測試雌激素,如遇此物質便會發出螢光,此技術不但快速及準確,可測試出塑化劑、重金屬及雌激素等逾千種物質,較傳統需每項毒素測試更方便,成本僅是傳統測試的四成,亦被歐盟界定為非動物測試,較為人道,爭議較少。
陳雪平指公司已成功將技術用於測試肉類、奶類製品、食用品及化妝品上,料會成為日後食物測試的新趨勢。她承認此技術現階段無法測試出毒素種類,但該公司正進一步研究,希望可了解不同毒素類型,如屬肝臟或是脾臟毒性等,希望有助改善食品安全,保障市民健康。